2020.5.19,坚持写文章490篇,为以后开一家有温度的育儿主题书店做准备,影响1万妈妈加入快乐育儿!
我是文慧,专注于早期教育5年,希望可以陪伴0-6岁孩子和妈妈一起快乐育儿,助力孩子拥有可以幸福一生的心童年,并在育儿的路上疗愈自己童年的心。
很多人会问怎样育儿才是智慧的,遇到孩子的问题,如何才能想出智慧的办法?
大李老师说智慧的办法就是直接从心里长出来的,仔细思考是这样的只有自己修炼到了,把自己的爱孩子的心充实了,当遇到问题自然而然会想到智慧的方法,而不是遇到问题了才去套路寻找方法。
大李老师四十多年来对于教育就一个研究,她已经把教育的内化到自己的心里,其实一句简单的长出来,这后面意味着大李老师这40多年来对于教育的一个研究,他已经把教育的内涵深入到他的身体的每个细胞里也纳入到他的灵魂一个细胞里。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做到,把早期教育坚持一辈子,把教育深入我的灵魂。
还有一群人志同道合的人手拉着手一起往前走,只要勇敢的往前走,不放弃我们都可以做到,只有坚持信任,我们都会像一个的小种子都会生根发芽,最后开花结果。
当我们的心能够安下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慢慢的成长起来,当我们那把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都磨进我们的灵魂里,有一天我们一定会让自己绽放。
今天的主要内容是:
1、3~4岁孩子探索物质与人的关系
2、如何正确的帮助孩子
很多人都会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三岁看大是看哪呢?
我们知道儿童他从来到这个世界,从他安全起航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知道他在一刻不停的按照上天给他的精神蓝图在发展自己,我们其实不知道儿童他每时每刻到底具体在发展着哪些精神内涵,但是我们从埃里克森的理论已经明确的知道了儿童,每前一个发展阶段都在为后一个发展阶段奠定着重要的基础。
儿童身上所有发展是身边环境及它自身的遗传因子,这两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从这个方面来说,三岁的孩子是不是能够获得探索环境的一个自由的机会,才是我们说三岁看大应该看的东西。
孩子两岁后,孩子们的研究直接从探索物质的表面转向探索式与物的关系,自己与物质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们开始探索自己拿着的物品和别的物质能怎样找到链接。
孩子经过三年的一个沉淀之后,已经有了他对于这个世界和对于物质的一个认识的概念,那这个时候他就要利用他所已经掌握的概念信息去开始继续深入的探索这个世界。
孩子通过三年时间跟物体与他人的互动,已经将活动的经验沉淀为自己的东西,这个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存在于孩子身体里,这些东西成为了孩子的精神内涵。
三岁的时候孩子开始注意到物品,可以代表自己内在的想法和情感,孩子的工作已具有简单的目的性,孩子在进入工作的时候,墓地变得明确和固定。
三岁之后物质在孩子的眼里再也不是物质本身,物品可以利用来达到他们的某个目的,这时当孩子拿到一个物品的时候,通常他们不太注意这个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材质,什么质量,孩子们要这个东西的目的就是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孩子已经进入了纯精神的工作,比如对泥巴,他不再像两岁多的孩子,在那里摸泥抓泥拍泥,在感受泥的本身,三岁多的孩子开始试图把泥巴往树上抹,往墙上抹,看看抹到墙上树上会怎样,他们开始在研究泥巴可以怎么用。
从3岁开始一直到5岁孩子对物体的探索状态,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在生化,只不过三岁的孩子一般都是当天设计的工程当天完成每一天再重新开始,而5岁的孩子能够为一个设计持续工作一个月,所以同一项工作中年龄越大的孩子越能深入。
孩子开始去进行人类深层面的一个建构时期,也就是我们的孩子他开始去发展人类作作为人类他自己的精神,这个时候我们就说孩子他开始利用周围环境来去探索人与物质的关系,就出现了三个情绪状态:执拗、完美、不分享。
一、执拗
我们首先来看执拗敏感期,就是我们孩子他会固守自己的想法,想按照自己想法去实现他想做的事情,当孩子这个想法没有办法实现的时候,他就会出现痛苦难过大哭的情绪状态,我们管这样一个状态叫做执拗期。
我们学过孩子的特质中有固执性,执拗期与固执性的区别在于,固执性是一直存在的,而执拗期是三岁开始固执性更加的明显。,执拗期是固执性的一部分,一个更严重的一段时间。
由于对现实世界法则还不能理解大自然,又安排孩子关注这些法则,所以孩子进入了一个很难受的时期,他们有时觉得自己都跟他们过不去,他们教训的事情根本没有解决办法,他们常常会失败,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之前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好像世界上的一切都围绕着他们,他们想要就一定能得到,但突然他们发现自己想要天上挂着的月亮,可是无论怎么闹怎么哭都不能如愿,这让他们很生气,这时孩子的无理要求,也会让我们成人焦头烂额。
越接近三岁,这种迹象越明显。他们像一个天生的完美主义者,非要要求自己的行为身边的物品与自己设想相一致,实际上这是因为经验过少而恪守一种经验造成的,在没有经验的时候不会产生比较,他们也不会痛苦,在经验多了之后,他们会判断已有的经验是否合适,现有的行为他们会找到失败的原因,所以也不会痛苦。
但是只有在这个时期,他们所具有的经验比没有要多,比够用又少,所以造成了他们的执拗,这个阶段蒙台梭利称之为执拗敏感期,儿童执拗期的状态,从两岁开始一直到要延续到三岁半之后,两岁半到三岁是最为严重时期,经过很多这样的碰壁之后,儿童才会逐渐的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哪些是他们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人无法改变的。
二、完美
孩子三岁以前,已经对物有一定的概念和信息储存,孩子已经见过了对于这个世界概念的的认知,孩子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或者是他看到的世界,孩子从他从出生到三岁,已经建构了对于这个世界和对于物质的一个概念的认知。
3~4岁的时候,孩子还会出现的一个状态,就是他会恪守他所关注到的,他所注意到的物体的一个完整的形象,不想这个形象给起来自己的一个审美,那就是不想让把这个形象给破坏了,那如果这个形象被我们无意间破坏了的话,孩子就会非常的难过痛苦,甚至有时候我还会大哭起来 ,我们叫这个状态为做完美敏感期。
孩子们在这一阶段还会刻板的恪守自己喜欢的一些物品的形状,如果这个形状无意间会破坏了,或者在人的生活过程中必须被破坏,孩子就会非常痛苦,因而大哭大闹。经过一段时间烦恼的磨练后,孩子也能够分清哪些物品是可以长久保留那种完整形状的那些物品是需要被使用,婴儿不能保留完整形状的,这也是对事物与人的关系认知的一个开始。举例孩子不让大人吃鱼。
追求完美是我们的孩子探索物质与人的关系认知时期的一个开始,这个时期孩子追求完美是内在力量所驱动的,是孩子为以后做事情成长起他自己的一个审美能力,也是为以后做事情会有自己的标准。
这些发展对今后做事会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影响会越来越明显,比方说我们孩子在上学以后,孩子在做老师交给他的一个任务,孩子就会力求让自己做到自己满意为止,这就是完美敏感期的作用和影响。而有的孩子就随意画,轻易的放弃,连自己都不满意就交了,其实他内心深处是不满意自己的。
我们要知道人类感到幸福,其实就是达到圆满,让自己满意,也就是感到满意自己,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许多人都会表现出他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要求要自己用心,其实这些也都和完美敏感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的。
在处理执拗期和完美期时,我们家长首先要懂得孩子是到了特殊时期,并知道孩子此时也是痛苦的的,要理解孩子并知道孩子是在发展自己,我们要学会接纳。
我们的孩子以后就会慢慢的自主的去思考去判断和总结归纳,所以我们不用着急让孩子去明白一些我们成人的道理。
我们成人要放轻松慢慢经历孩子这样一个过程,他们会慢慢成长过来,只要我们放松,它就会圆满的完成这一时期的发展。
三、不分享
三岁之后孩子会进入不分享的敏感期,是因为孩子进入了物质归属的敏感期,有的孩子两岁就会开始,到三岁会非常明显一些,这个时候往往很多家长就会说我的孩子怎么越长大越小气,越来越自私了呢?
孩子这个时期实际上是在建立一个物质归属的概念时期:我的物品,那我对他是有一个权利的,如果我同意的话,那我就可以给别人,那如果我没有同意被别人抢走了那我会很生气很难过的。
我们就把这样的一种状态叫做物质归属的敏感期,那在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就是孩子建立起这样的一个物质归属的感概念,因为如果我们没有首先给孩子建立强起这个物质归属感,就让孩子去分享,孩子以后会不懂的界限。对于孩子来说,没界限的生活,孩子未来的生存是非常的不安全的,孩子也会缺乏安全感。
如果没有边界,孩子就有可能会随便的去侵犯别人的边界,或者是让别人来随意的侵犯了自己的边界,对于孩子来说,委屈自己去分享,那我们想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痛苦的,长大后他不懂得保护自己的东西,没有界限,不是乐于分享,而是被迫自己去分享,幸福感会越来越低。
在物质建构期,如果我们评判孩子小气,自私等,这样的一个评判可能会造成我们孩子对于物质的一个不安全感,就会造成孩子对于物质的紧张不安全感。
还会有一些家长他们会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就把一些孩子的东西送给了别人,因为父母可能觉得这些东西孩子暂时都不用,那这可能就会造成孩子对于物质没有安全感,那相反他就会越来越紧的去把这些东西归属与自己我,反而孩子更不愿意分享。
我们希望孩子乐于分享时是快乐的,能感受与他人分享东西的美好,而不是逼迫的痛苦,所以要尊重孩子,让他们去建构好物质归属感,然后自己主动的去体验分享的快乐。
我们成人也要去适时的帮助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周末的时候组织孩子们一起扎堆去旅游活动,大人们能拿出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分享给别人,我们是快乐的,孩子能感觉到。
我们再告诉孩子,分享给别人我们告诉孩子说:当我在给别人分享我喜欢的这些吃的、好玩的东西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快乐。
我们经常把生活过好去渲染我们的孩子,去让我们孩子内心中产生更多的这样快乐的元素,而不是逼迫孩子分享。
当过一段时间我们的孩子,物质归属概念建构起来以后,我们说他就开始分享,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大自然厉害之处,苍天赋予了孩子的发展规律,我们的孩子他最早对于一个物质先是表面,然后逐渐到他去探索物质功能,再探索物质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孩子就会不遗余力的去吸收它所探索的这些物质的信息,然后到了一定时期他就开始去使用这些信息,然后拿着这些物质信息跟他身边的人一起互动,开始探索物质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孩子拿着这些物质和谁一起玩的时候,他就开始注意到到用物质去和其他人链接,这就是孩子开始体验分享可以获得友谊,也是孩子社会性能力的初始阶段。
现在这个阶段,孩子与其他孩子互动是无意识的,没有意识到说我要和某个孩小孩要成为好朋友,我们要怎样成为好朋友他们也不知道,因为他们这个时候只是去探索,所以说这个时期是对于友谊的早期探索,其实是反射性的,只要孩子身体里孕育着建构友谊的潜能被激活,他就会去练习使用这个方法去和其他孩子链接。
只要孩子身体里孕育着的那个建构友谊的潜能被激活了,他就会需要练习使用这个潜能,那在练习使用这个潜能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越发的发现自我。
老师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叫默默的女孩子一上午都是在努力想着用一些东西,一些物质能够进入到一个男孩子童宝的游戏当中。
刚开始他默默只是在旁边看,什么也没有说,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童宝在盖的房子在做着自己的事,然后默默拿着这一车自己喜欢的东西,站到童宝的旁边,什么也没有说,那童宝依然是专注的在盖着自己的房子,在做着自己的工作,他不喜欢默默的东西。
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利用物质来和别人互动引起别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时和别人进行友谊的建构。
默默其实一上午他都是在努力想着用一些东西一些物质能够进入到童宝的游戏,但是我们说他还没有能力去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所以他每次拿到的东西别人是否喜欢,所以每次拿到的东西,都是她自己喜欢的,因为他还没有判断出到底童宝喜欢的是什么。
实际上我们说默默出现的这些问题对他来说是很有建构性的,因我们的儿童修正他们自己的错误最后他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因为最后他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获得成功。
最后我们看到默默终于倒掉了她喜欢的东西,他脱离了以自我为中心,去用她喜欢的小车,来帮同宝运木头,这样他就进入了童宝的工作中。
这一上午默默经历了这么多次的失败,终于在第二次发呆之后他成功了,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说默默就获得了成长,当他在倒掉自己喜欢的东西的那一刻,他就会逐渐明白了,原来追求一个人是需要放弃自己喜欢的一些东西的,去适合于他人的意图,这样才能够被别人接纳。
最后当两个孩子建立链接后,默默不再是不说话,而是慢慢的就会开始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也来用语言表达寻求同童宝的帮助,我们看到儿童他的早期社会性能力就是这样发展自己的。
我们给到孩子的帮助:
一是要引领孩子朝向他们潜能的高级区域发展。
二是在孩子经历了多次失败,我们要引导的去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链接,适时的帮助孩子。
期待与你一起成长:心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做一个温暖的人,浅浅笑,轻轻爱,稳稳走!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