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章的起源都是来自于一位集美丽与特别的川妹子组织写作活动而来。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德韦克有个思维模式理论说,描述的是人对智能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成长思维模式,就是你认为学习不在天赋,而在于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么东西都能学会。另外一种是固定思维模式,就是你特别相信天赋的作用,擅长的东西就是擅长,要是不擅长怎么学都没有用。德韦克证明,成长思维模式,有利于人的成长。
这两种思维模式还会影响人们对工作中各种挑战的态度。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在面对一个任务的时候,会认为这个任务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种测试。比如让他考试,他会认为考试是证明他行还是不行。他非常担心万一搞砸了别人就会质疑他的能力。他很容易把任务当成威胁。而成长思维模式的人,则会把任务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他并不是通过任务来证明什么,而是通过任务来提高自己。他把任务当成机会,结果他的表现会好得多。
说说德韦克他们团队做了一个研究,从美国的65所中学里选了12542个九年级的学生,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实验组,给他们看了关于成长思维模式的视频,视频告诉他们人的只能不是固定的,只要你愿意学习就可以变得更聪明。另一组叫控制组,也看了两段视频,但他们看的是一般的介绍大脑的视频,并没有涉及成长思维模式。
实验结果,学期结束的时候,实验组的平均GPA比控制组高出了0.03分。这个差距其实很小,美国的GPA系统中 A = 4 分,一般学生拿3分左右的话,0.03分就相当于成绩高了1%而已。这个效应当然很微弱,可是考虑到这是一项针对一万多人进行的实验,它是一个显著的效应。而且别忘了你只是让学生看了两段视频而已,这等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成绩提高了1%。对应到高考,这就相当于是700和707分的差别。而且实验对差生的影响更大,GPA高了0.08分。实验组期末考试得D和F的概率还降低了3%。另外,有些学生在看了视频之后,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
我相信我们一生的成长经历,很多领域都被外人给限定了,或者说活成别人想要的生活。比如,你已经30+了,但是一直都有个钢琴梦,于是下定决心完成自己的梦想,然而你会被很多人定性的认为,钢琴要从小开始培养,都这个年纪了才来学钢琴,很难学的好的。我相信有决心的会 不理他人的评判,坚信活到老学到老,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从很晚到时候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在于早晚,而是在于有没有开始第一步。这样满满的正能量鸡汤,我相信很多人都干了。那么,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能够坚持完成自己想学的人又有多少?而被他人影响而产生的固定性思维影响又是有多大呢?
比如中国的教育系统默认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上大学,一直到高中,大部分人都是奔着大学去的,无非是最后能不能考上。而有些国家则是很早就把学生强行分流。比如波兰,学生到了一定年级之后,如果有关当局判断他不是上大学的料,将来应该去当个蓝领工人,他就会被送到职业学校去。而这些被判定“不是学习的料”的孩子,他们会是什么心态?等于是被强行设定了“固定思维模式”。结果他们的学习成绩果然直线下降。有研究者认为美国基础教育之所以搞不好,也跟很多家长一开始就不打算让孩子上大学有关。
所以,固定思维模式到底扼杀了多少本可以在某些领域展现自己的幼苗。
下次我们再谈谈如何运用这两种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