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金乔觉已经61岁了,他开始在化城寺开坛说法。
由于山中粮食匮乏,他和他的弟子们依然过得很艰苦。金乔觉身体力行,带领着弟子们开沟挖渠,以自给自足的农禅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夏天缺粮,他们就用米粒拌着黄土食用;冬天少衣,他们就燃起火堆,围着火禅定修 行。
他们的苦行,感动了当地很多信众,太守张岩亲自奏请朝廷,为化城寺颁下一道匾额。
渐渐地,九华山的香火旺了起来,金乔觉的事迹也开始广为流传。
他的故事传到新罗国,成真王后才知道自己的儿子原来还在人世,她派两个弟弟来到九华山,看望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能够还俗,回到王室中,享受荣华富贵。
没想到,两个舅舅反而被金乔觉说动,皈依了释家。由于他们下能严守山中的清规戒律,金乔觉最终将两个舅舅放下山去。
两个舅舅自觉惭愧,在山下无师自通,继续努力精进修行。九华山现在有一个“二圣村”,就是纪念这两个舅舅的。
成真王后见儿子矢志不渝,亲自渡海来到了九华山,母子相见,潸然泪下。
金乔觉不愿改变自己的发心,母亲见他如此坚持,每日以泪洗面,不久后,眼睛竟哭瞎了。
金乔觉挖了一口井,用里面的泉水每天为母亲洗眼睛,成真王后的眼睛奇迹般复明了。
成真王后没有再回国,她在九华山安然去世。山上的“娘娘塔”就是纪念她的。
公元794年农历7月的最后一天,金乔觉把所有的弟子叫到身边,说自己大限已至,即将圆寂。
他告诉弟子们:“我圆寂后,你们把我的肉身置于一口陶缸中,三年后开缸,我将会回到你们身边。”
三年半后,弟子们打开陶缸,果然见师傅栩栩如生。
金乔觉用他的一生践行了“大愿”的精神,我们常常会给自己设定很多的目标,一开始会发很多愿望,而后因为种种困难又轻易放弃。
其实,践行愿望的过程本来就是苦乐相伴,失败未必没有价值,只要发心正,结果必定也是正的。
大愿的根源在慈悲,慈悲者则无敌人,智慧者则无烦恼。无怨不成悲,无悲不为智,无智难以行。
(资料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