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护理了一位患者,这位患者已经年过九旬,我亲切的称他为张爷爷。在护理了他的五天时间里,在护理他的短短五天里,我们相处得愉快,张爷爷的“较真精神”还让我深受教育。
张爷爷是一位老革命,老人家告诉我,他一九四九年入党,那是他二十出头,风华正茂的年纪。我没有问过患者从事的什么职业,从张爷爷的给我讲述的一些事中,我感受到了他老人家为人宽慰,待人包容的性格,我喜欢他的慈爱心胸,更欣赏他的“较真精神”。
在张爷爷手术前一天,我给他做手术前后注意事项的宣传教育时,告诉他,我院有探视时间规定,下午三点到七点才是探视时间。为了不要影响其他患者的休息,也为了保证让手术患者的休息时间,请患者家属不要来太多,也不要待太久。
手术当天,已经是下午,马上就要三点了,张爷爷家来了很多家属,我按照规定去病房劝导张爷爷的家属:不要待太久。通常情况下,在这番劝导后,患者家属至少会在我劝导后的十分钟后离开患者病房,令我意外的是,刚刚做完手术的张爷爷主动挥手,帮我劝导了他的家属说:“你们都走吧!回去吧!”我眼看着张爷爷把他的家属送到电梯口,而他的家属没有一句怨言。
这种令行禁止的配合是我作为从事临床一线的临床工作人员,十余年来从未见过的!张爷爷的“较真精神”和对规定的坚守让我印象深刻,深受感动。
无独有偶,在张爷爷出院这天,我给发出院手续。但就是这个小小的程序在我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细节,在张爷爷身上让我看到了特别的一面。他拿着放大镜认真阅读了出院手续的每一页上的内容。
其中一份是患者出院告知书。上面写着医生向患者告知的部分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相关病情的情况,是医生在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向患者告知的内容。
在此之前,张爷爷的主管医生和这位患者及其家属谈过后, 已经让患者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了,知情同意书有法律效力,医生和患者都要在上面签字后,才能给患者手术。而这份患者出院告知书仅仅是一份告知患者出院注意事项的补充说明,其重要程度当然不可与知情同意书相提并论,但也要求医生在上面签字并打印两份后,把其中一份放在患者的出院病历中,另一份交给患者。
但张爷爷在我将要下班时,坐在床上一只手拿着放大镜,另一只手指着知情同意书问我:“ 这位医生并没有把这份知情同意书的所有项目都和他说明,他为什么要在这张告知书上签字?”
我回答说:“他另一个院区去出门诊了,出门诊后就要下班了,您明天就出院了,这些问题您可以在复查时问给您做手术的主刀医生。”
张爷爷继续反问我说:“即使是这样,他还没有说全,为什么还要在这上面签字?”
我说:“术后注意事项我已经跟你说过了,这个医生出完门诊就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他下班后,就直接回家了,您有问题只能在复查时问问主刀医生。”
张爷爷又说:“那我明天就出院了,我出院复查时再说,能和今天一样吗?”
我再次和张爷爷解释:“那您也只能在复查时问张医生了。”
张爷爷听到别的护士叫我:“交班了。”我说:“要不我让值班医生过来跟您解释?”张爷爷笑着跟我说:“没事!你走吧!这跟你没关系。不用让值班医生来了。我不会找事,这个医生不来的话,我也不会找他的事。”
我在交班时,和同事说明了张爷爷的疑惑,并把张爷爷的疑惑告诉了他的管床医生,但是我清楚那位医生不会特意来跟张爷爷解释。
第二天我休息,但是我特意打电话给护士站询问张爷爷是否已经出院,他和家属是否询问那位医生的情况,同事说:“没有!患者和家属什么也没有说就走了!”
作为一名在临床工作十余年的一线护理工作者,我深知,张爷爷是我接触的众多患者中,为数不多的“较真患者”。
他的较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执着的认真。他是个老党员,“认真”了一辈子。他们这一辈子,就是在这种“较真”中度过的,而我们这一代人也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我们的成长经历中,经历的大多数人,大多数事是像张爷爷这代人这样,一字一句的较真地对待每件事。
渐渐地,我们发现,他们这一代人这种“较真”的精神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在我们的观念中,有了太多的“差不多就行了”的心理。而这种“较真”,恰恰就是许多知名企业管理中的“标准化”的差距。很多品牌的产品质量不高,不就是因为缺少这种"较真精神"吗?
我们在上学时被学校老师要求了太多的标准化,但在真正需要标准化的社会实践中,却放低了对自己、对企业的要求。而我们还不够出色,主要原因不就是因为这些吗?
这也许是因为人性中的惰性在作怪,也许是源于我们对别人的模仿,也许是源于从众心理…但是我们做事的本心,究竟是该用规定的标准衡量还是用“差不多”的心态呢?
我突然想起来我曾经负责过的另一位患者,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屠呦呦”。她在我科住院期间时还没有获奖,我亲眼看到她在我科护士站,拿着一个本子照着健康宣教册子抄写宣教知识的一幕。张爷爷的这份“较真”不就和屠呦呦这种“认真”如出一辙吗?
他们那代人不就是因为这种精神,才会排除万难,才会有那么多“从零到一”的突破。而时隔四十年后出生的我们,相比于他们这一代人而言,有这种“较真精神”的人的比例还有多大?倒退四十年,如果经历同样的境遇,我们能有他们那样的成绩吗?
时代在发展,但这种“较真”该丢吗?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有了他们那种“较真精神”,更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工作标准,我们的社会环境会不会比现在更好呢?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这一代人思考,不知道你心中的答案是怎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