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6年,中国大明王朝万历44年,在世界历史是一个平常的年份,没有什么决定历史进程的军国大事发生,但在文化史上却又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
这一年,罗马教皇保罗五世下达了著名的“1616年禁令”,禁止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以口头的或文字的形式传授或捍卫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因为“日心说”动摇了人们对《圣经》的信仰,威胁到了上帝和教皇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此前的1600年,意大利思想家、科学家布鲁诺就是因为支持哥白尼的学说被烧死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但伽利略并没有完全遵从禁令,1632年,他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一书,1633年,伽利略被迫接受了罗马教廷的宣判,此后被终身监禁。直到1979年,梵蒂冈教皇J.保罗二世代表罗马教廷才为伽利略公开平反昭雪。
人类历史每前进一小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https://img.haomeiwen.com/i17472154/fd2e044675b2ee5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472154/d0b8de73da6c395f.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472154/0c52696c12f0d1ff.jpg)
公元1616年,大明王朝的退职官员、戏剧作家汤显祖去世,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去世,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去世。惊人的巧合,但用比较的眼光去看待这种巧合,会发现在地球的两端,人类历史上的两大文明体系在迈着大致相同的步履向前行走。
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其发祥地意大利的科学界有布鲁诺、伽利略等关于天体运行的学说,文学界出现了但丁的《神曲》、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特拉克的史诗《阿非利加》及薄丘伽的《十日谈》,美术界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萨》、拉斐尔的《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等充满人情味和世俗味的系列圣母画像及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世界级绘画及雕塑名作,意大利群星闪耀。西班牙,出现了塞万提斯;英国,出现了莎士比亚。
塞万提斯(1547-1616),其代表作为《唐·吉诃德》。《唐·吉诃德》共两部,第一部出版于1605年,第二部出版于1615年,塞万提斯去世的前一年。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这样评价《唐·吉诃德》:“一个是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出骑士威风的唐·吉诃德本人,另一个是要从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禄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但是唐·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潘沙却属于未来。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日渐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唐·吉诃德,而是桑丘·潘沙了。”周作人也高度评价了《唐·吉诃德》的思想价值:“以此书为刺,揭示人以旧思想之难行于新时代也,惟其成果之大,乃出意外,凡一时之讽刺,至今或失色泽,而人生永久之问题,并寄于此,故其书亦永久如新,不以时地变其价值。书中所记,以平庸实在之背景,演勇壮虚幻之行事。不啻示空想与实际生活之抵触,亦即人间向上精进之心,与现实俗世之冲突也。唐吉诃德后时而失败,其行事可笑。然古之英雄,现时而失败者,其精神固皆唐吉诃德也,此可深长思者也。”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出身于市民家庭的、以编写剧本为业的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其中《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被称为“四大悲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被称为“四大喜剧”,另外《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享誉世界。1590年,26岁的莎士比亚创作历史剧《亨利六世》,直到1612年,48岁的莎士比亚创作历史剧《亨利八世》,这二十多年,莎士比亚生活在当时的政治中心伦敦,英国社会经历了由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强盛、“圈地运动”到詹姆士一世王朝的腐败的历史变迁,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也相应地经历了由高涨到幻灭的过程。
汤显祖(1550-1616),出身于世代仕宦的家庭,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兼容。汤显祖少负才名,但性格狂狷,不屑于官场上的蝇营狗苟,前后拒绝内阁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抛来的橄榄枝,以至于仕途坎坷,48岁的时候离职回乡,专心进行戏曲创作,其《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被称作“临川四梦”,享誉当时及后世。汤显祖是最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剧作家,他的思想成分本就复杂,又受到王阳明“心学”、尤其是王学左派——泰州学派主要成员罗汝芳、李贽思想的影响,他以《紫钗记》《牡丹亭》张扬“真情”“至情”,反对被明代统治者大力尊崇的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束缚,他以《南柯记》《邯郸记》去表现封建官场的腐败及尔虞我诈,表现自己“举贤任能,薄赋轻徭”的政治理想的幻灭,表现自己入世的艰难和无望、出世的虚渺和无奈,表现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哀。
西方近代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及后来的启蒙主义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成就是人文主义思想及精神的倡导,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中国没有所谓的“文艺复兴运动”,但在中晚明的思想界,从王阳明开始,也事实上存在着一场思想文化的解放运动,也提倡人的世俗欲望的满足和个性、价值的实现,它反对的主要对象不是宗教,而是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对人性、人情的极端控制。晚明文学取得的成就,如《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及“临川四梦”、《四声猿》等便与这种思想文化的转型密切相关。
17、18世纪,西方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经历了启蒙主义思想运动,它倡导“理性崇拜”,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宣传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而在明末清初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大思想家,尤其是黄宗羲,在《原君》一文里对中国封建君主的“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的专制主义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但由于满清入主中原后的铁血征服及又一波的对程朱理学的尊崇,晚明时期思想界的活泼被湮灭,清朝在康乾盛世的强大中走向僵化封闭,中国被世界远远地抛在了后面,直到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才开始无奈地“睁眼看世界”,才有了后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政治变革和思想文化变革。
1978年以后,中国主动地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及文化艺术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地区间经济上的不平衡,引起新的争端与冲突。财富的增长,也必然会引起贫富的分化,产生金钱崇拜、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等社会丑恶现象。历史给执政者出了难题,历史也给每一个公民出了难题。
愿每一个人有衣可穿、有饭可吃、有屋可居、有人可爱,不被欺凌,不被诳骗,不被压榨,不被控制,自由地劳动,自由地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