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见视频号有一以新墨家自命者,对儒家时常发起不遗余力的攻击。儒家并非不可批判,借批判儒家自我标异以博取存在感与“流量”也无可厚非。只是,在批判之先,当搞清楚被批判的是什么,自己足以用什么去批判。否则,在哲学上实属幼稚。
儒家有两个层次:学理层面的儒家与历史现实中的儒家。这两个层次如同两条巨大的“河流”,为无数生灵,提供安身立命的资源。既然是“河流”,也注定会让无数人在其中翻船、溺毙。此事理之必然。墨家在历史上不幸没能成为足以与儒道释三家比肩的“大河”,否则的话,活人、杀人的辩证过程,是免不了的。现在有自称墨子信徒的人站出来说儒家要不得、要为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失败与不幸负责,这种无哲学的浅论,只能骗骗一些无脑的家伙。
其实,最先批判“儒家”的,恰恰是孔子。孔子曰:“汝为君子儒,为小人儒?”孔子早就意识到:儒家的美妙理念,必在现实的“粪坑”里遭到处境性的扭曲。这不在理念的不对,乃在处境性现实的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及其必将异化的命运——— 这世界,总是“小人”多于“君子”;世界的历史,不免总会进入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周期。所谓“小人”,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自私的、虚伪的、片面的人。在一个自私的、虚伪的、片面的人得势的世界上,任何一种为人类的生活世界提供意识形态支撑的思想与运行模式,都会发臭。茅坑里岂有香花?墨家只要待在这小人得势、必将异化的世界上,发臭也概莫能免。
就拿儒家之一大特色且饱受诟病的“等级制”而言。生活在现代世界的公民,一定痛恨那种不讲道理的“封建等级”。殊不知,即使最提倡“平等”的人未必不有着一种内设的“等级”意识。比如:一个智识或技能卓越的“公民”肯定不喜欢自己被人视同那毫无智识、技能的人、且自己必须与后者受到相同的对待。一种成熟的,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的学说体系,必最细密、贴切、全面地回应人性的一切需要。一个人、倘若他不能如上帝般消除所有人那内设的等级意识的话,那么,它对“儒家带来不平等”的攻击,只能是一种廉价的表态而已。
新墨者喜欢用“兼爱”来否定“有差等的爱”。殊不知,人足以兼爱,必须站在“上帝”的立场上。人站在为二元极性所设置的处境性的地球上,实在是没有办法“兼爱”的。比如,这些“新墨者”就不能“兼爱”他们所反对的东西。当然,我不是说上帝立场的“兼爱”是不值得追求的。“兼爱”的前提,是人必先实质性的接近上帝的位置。
任何经过上千年锤炼的学问,必有“内学”与“外学”两套系统。“内学”(亦即心性之学),用来安顿人的精神世界,“外学”,用来解释世界表明主张。我看到的“新墨者”攻击的“儒家”,皆儒家的“外学”的部分,于儒家“内学”的部分,全无涉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家”,或者有它的“内学”系统。但号称继承墨家的“新墨者”们是否足以继承发扬出一套独立的“内学”系统、且足以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滋养且化解危机,实在是未定之天。儒道释三家,有着全然相异的“外学”系统,但在“内学”的层次,早已逐渐趋同。倒不是三家愿意趋同,实在是人的精神世界到达一定的高度,其需要的东西就没什么不同了。假如,墨家亦在“新墨者”的鼓荡下发展出它的“内学系统”,则恐怕亦不能自外语儒道释三家的趋同。
时下我看到的“新墨者”对儒家的攻击,充满了二元极性思维,没有一点辩证法的哲学高度。他们用“墨家”的“外学”攻击儒家的“外学”,却罔顾在现实中可批判的不是抽象的概念,乃是具体的表现。而儒家足以被攻击的表现却早已被孔子归于“小人儒”的范畴了,所以,攻击无效。我们可以说“某一个苹果烂透了”。但我们不可以说“苹果烂透了”,因为,作为“理念”的“苹果”是不会烂的,而具体的苹果总有新鲜可口的时候。因此上,那些把“儒家”这个概念当做“烂苹果”来攻击的人,实在是哲学上之白痴。
论说167
论说 · 目录
上一篇野航辞典:“三位一体”的认识论下一篇哪有“圣人”?都是剧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