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学习,每天读书一小节再输出读书感悟,虽然很慢,但易坚持,每天都有新收获。
一、学习的两个层次: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试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https://img.haomeiwen.com/i4058478/db4db828b7e67171.jpg)
读完后才意识到我其实一直都在被动的学习。
变“被动”为“主动”。“教”是最好的学,把自己所学到的、所悟到的运用在平时的生活中,去实践,去向他人转述交流。
包括阅读,之前喜欢听书,在喜马拉雅上听,在帆书App上听,在各种微信公众号上去听,或者看书只是去读了,偶尔超记录下金句,完全没有自己的停留思考,只是处在阅读的最“浅”区域。实际就是低水平的勤奋。这些只能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不能把成长全部寄托于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https://img.haomeiwen.com/i4058478/7ce6659a542a69d8.jpg)
二、如何深度学习
三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就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如去读经典、原著,但一定要精耕细读。
(2)深度缝接新知识;
就是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知识写出来找到自己最触动的观点,尽量结合自身的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的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只有做到知识转换,才能用旧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深度缝接。
(3)输出成果去教授;
比如在写作时,我们会对知识重构,这时只需要取自己最触动的观点,其他观点可以放弃,即使它们很有道理。
如果我们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他的影响力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思考要大的多。而且,我们的文章随时可能被他人读到,这样也达到了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
多反思,多复盘。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好好学习》一书的作者成甲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持续反思可以让我们对生活细节的感知力变强,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也会越多。
让我们养成勤反思的好习惯,如果你还不会深度学习,不妨试试上面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