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阅读体验营的第二周。这一周主要讲了输入、重构、输出三个环节在阅读这件事的体现。从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如何理解和重构到如何输出4个方面,每天思考一个命题。
周四的时候,我们思考了如何“重构”。
在这个环节,很多人有疑问,或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需要重构书籍内容的。
因此,我把我这个部分的打卡放到简书,希望对大家有用。
读书的时候,你会用什么工具、方法梳理出作者的思路呢?
方法一:阅读中理出
我会在阅读的时候,尝试去家装自己是作者,然后通过书中的一些逻辑词,找出主干。有时候可以利用目录,将作者的大纲梳理出来。
方法二:用便签整理
有时候方法一会失败——读完了也没懂作者是怎么表达的。
这个时候我就会用便签,把每一段都用一句话写出中心大意。
然后按顺序看一下每个便签,梳理出背后的逻辑。
读书的时候,要怎么样才能高效抓住书里最有价值的内容?
面对书里众多概念、模型、金句或者行动建议,要怎么更好的学会他们?你是怎么做的,尝试分享你的方法和工具。
①容许我辨析一下“最有价值的内容”。
虽然客观上有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但是对每个读者来说,最有价值的地方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珍珠奶茶”横空出世的时候最有价值的是珍珠,但是就是有人点珍珠奶茶不要珍珠。
我甚至见过点沙茶面不要沙茶,点麻辣烫不要麻辣汤的。买椟还珠也不是问题。
即便全世界都觉得最有价值的是A,而对你来说恰恰最有价值的是B,这些都是可能的。
如果是作为一个讲书人,需要对外传递这本书客观上最有价值的部分。就需要在梳理脉络之后找出关键概念。
《洋葱阅读法》by彭小六,小六说一本书的核心概念最多33个。
33个,听着挺多的。但是找出来以后,再给他们合并同类项。会发现33个可能就分成两拨。这两拨分别有2个关概念。整个结构是一个树状的。
举一个例子:
芒果、贡菜、芥兰、香蕉、大葱、火龙果、荔枝、龙眼、菠萝、辣根、萝卜、榴莲、番石榴、荠菜、橄榄、椰子、韭菜、莲雾、蒜苗、菠萝蜜、白菜、人心果、芥菜、金心果、西芹、尖蜜拉、椰子、包菜、夏威夷果、莲藕、油梨、红毛丹、番荔枝、西番莲、生菜、柠檬、木瓜、绿橙、龙眼、石榴、木耳、菠萝、菠萝蜜、杨桃、百香果、芹菜、蒜苗、菠菜、花菜、菠菜、茼蒿、
以上这些词归类一下,合并同类项,分别属于:热带水果、蔬菜。
那么这两个词就是核心概念了。
在《心流》一书中,涉及了很多概念,比如幸福、最优体验、全神贯注、大我、改路普调查、文化、娱乐和乐趣、青春期、复杂自我……
但是其实这些概念背后主要讲述的就是2个概念:精神熵、心流。
如果是作为个人,对书的传递并没有大众责任的时候。其实只要自己觉得有价值有用就行了。哪怕只有一句话,那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了。毕竟30块钱一杯奶茶也就买了个爽和胖,但是30块钱一本书买到了一句听进心里的话,不吃亏的。
②
我的方法就是写笔记。
笔记有很多种。
比如洋葱阅读法提出的9宫格模型。
但是我自己是用手账的方法去做笔记的。
我没有那么在意逻辑和全面性,我比较在意“好吃”“好入口”。
总之只要颜值ok,然后我看得进去的都行。
我个人的笔记比较花哨,时间性价比不高。不太推荐。不过我自己开心。
这里介绍一下工具:
1)
TN尺寸方格本
网图。方格本是因为我写不整齐。需要网格线辅助。
TN尺寸是因为大小我觉得刚刚好。
然后一本也就30页左右吧,轻薄好携带。写完好收纳。
2)
三菱umn155一生推
3)
装饰
效果大概这样:
读到的不是自己的,理解了并用到了才是。要怎么样才能将书里的内容变成自己的呢?
这样说好了,假设我在家里玩乐高。用乐高块搭建了一个大场景。
有草地有河流,有树,有桥,有房子。
然后某一天,我去玩具反斗城,又买了一些乐高块。
如何才能让这个新买的一箱子乐高成为“我的”,而不是就摆在那边,看起来好像随时要“还给商店”一样?
答案就是,拆开包装,把它们都搭进我的已有的场景里。
搭建出更大的地盘,更多的房子更多的人物,演绎更多故事和可能性。
所以,把书上的知识内容变成自己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嫁接“的过程。而嫁接要成功,是要靠时间去融合的。新旧知识要融合,就需要靠每天的实践,去持续一段时间,我觉得最少10天,一般需要100天。
当书里有大量模型、概念的时候。
我会尝试筛选出“现阶段的我”最需要的内容去实践。
比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从如何画线如何写读书笔记到如何分门别类整理和回顾都介绍了。但是我尝试了一段时间后,回头评估了一下,以我的能力,可能都做不到。那么我就放下了这本书。没有非要逼自己去一一执行。
但是我会以我的方式,记录这本书大概说了啥,这样我以后能力足够的时候,我就会去实践。
比如《用手账管理时间》,作者讲述了国誉时间轴体系的用法,从记录到复盘到分类成册也都介绍了。但是我实践了一下,然后回头评估了一下,发现以我的能力,可能就只能做个记录。后面的动作我都做不了。
那么我就一直做记录这个动作,反复练习和刷经验值。直到我能够做到后面的动作为止(后来我刷了3个月,发现我还是不太适合这个系统,我就取消了践行计划。改学别的体系了。)
关于重构的方法论,你觉得是什么呢?
每一本书都是有序体系,看书的过程是拆解后重建。就像你把一座房子拆了以后再重建,就像你吃到一份美食后尝试自己做。这里面一定隐藏了一些规律……
在电影《小森林》里有一幕,记录了“板栗”的一段故事。
板栗,原本是从树上取下来的,带着自己味道的一个果实。
后来,有人用蜂蜜熬制它成为了一种特别的小吃。分享给村子里的人品尝。村子里的人品尝后也回家自己熬。然后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加了点酱油。发现味道不同但更好吃了。于是到处招待村子里的人尝尝她做的板栗。大家都说好吃,又问怎么做的?然后她又把板栗+蜂蜜+酱油的配方,传递给村子里的人。
村子里的人回去又更新了配饭熬。
某一天,又有人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了自己酿制的红酒。发现风味又变了。
于是又把这个板栗拿给众人品尝,并告诉大家烹调的方法是如何如何,加入了红酒后如何如何……
我觉得拆解重建就是这样的过程。
最关键的不是板栗如何,不是调料如何。
而是“你”。
以及,那份“如果加了这个会怎么样?”的好奇心。
因为 好奇所以要拆了看看里面。因为好奇所以要尝试一下这样重组或者那样重组。但是那么多的人都能做拆解,都能做重组,却只有“你”能够做出属于你的拆解,和属于你的重组。不需要是拆解得最透彻的那个,也不需要去做重组的最漂亮的那个。做出你自己的风格,有属于你自己的特色就行了。
不管是学习还是阅读,每个人或许应该都有一个独特系统。
就像写书一样,可能是先构建一个核心结构,然后再慢慢添加内容,就像串项链一样。如果你有这样的系统,你觉得会是什么样的呢?
①初次阅读-和朋友小会分享3分钟感受。
②再次阅读-画线,读完全书摘抄文字,再写一段感言。
③第三次阅读,一节一节的读,花两个月读完。
每次阅读必须控制在10分钟内。
每次读完必须花30分钟写笔记和感言。
④尝试对全书做一个总体书评。
⑤尝试将全书的内容用一张A4纸画出来。
⑥如果围绕这本书的内容,做一个一小时的分享(8000字)。我会如何分享?
定概念、定大纲、确定案例库、逐字稿。
模型思维、知识结晶、结构思考等等,这些词汇你是否有听说过,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还是拿乐高举例。对于刚刚玩乐高的人来说,乐高就是一个一个的颗粒。
像这样,然后一颗一颗拼起来就能拼出不同的东西和效果。
但是对熟悉乐高的人来说,乐高是这样的:
按系列分:
30xxx系列(创造组)
210xxx系列(建筑系列)
211xxx系列(我的世界系列)
乐高按颗粒大小分有经典和德宝。
按照系统分还有动力组、教育组。
如果我们没有搭思维模型,没有去做知识结晶。我们找每一个知识都很像大海捞针
效果特别像那个梗——女友问男朋友哪个口红色好看,男朋友一脸懵,问女友能不能在一张图里找到迪迦奥特曼:
但是如果做了结晶,搭建了模型。不仅能够一眼找到,还能背出奥特曼的技能和特长,乃至身高皮套厂扮演者姓名星座出生年月……
咳咳,我说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