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的大学想法读书
笃行大道理,才能过好这一生!

笃行大道理,才能过好这一生!

作者: 惊喜家 | 来源:发表于2019-03-04 07:30 被阅读7次
    笃行大道理,才能过好这一生!

    01

    韩寒的一句“听过很多大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已被无数人引用,显然,这句话也成了大道理,你也听过N遍,可你依然是那个过不好一生的人。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呢?

    最多的解释是——道理我们都懂,可是我们缺乏行动,都是行动上的矮人。这个似乎也说得通,但我觉得说的不够深入。

    这关键在于你“听说”而已,而不是真正的“懂得”这些大道理。用王阳明(心学大师,利用心学百战百胜,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明治维新改革人物等都受他的影响)的思想“知行合一”来解释,就是你只是听说,没有去笃行,那不是真正的知道,因为你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那什么是知行合一呢?王阳明教学生的时候喜欢用“孝”来举例:

    他问弟子,孝敬父母知道吗?大家都点点头(这个我们也听到烦了吧,听得多还真以为自己懂了)。王阳明说,你们不知道,你们只是知道孝敬这个说法,但不是真的知道,怎么才算知道呢?你要去做了才知道。你怎么做,父母有什么样的反应,你做得多少就懂得多少,做到什么程度就懂到什么程度。每个人感知的孝不一样,每个人知道的孝也不一样。这就是知行合一!

    比如你没游过泳,你就不知道游泳的道理,你不知道游泳的体验。你没吃过糖和甜的食品,你就不知道甜是什么味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因为知和行是合一的,你知道了肯定是去行动,没有行动就证明你还不是真的知道。

    寒假我粗略看了一本论语书——《华杉讲透论语》,觉得里面的道理在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深受启发,而且华杉老师结合自己做企业和平时的实践去解读,他本身就是通过知行合一写出这本书。所以我也应该以“知行合一”的思想去做事情,这样才能真正的知道“知行合一”。我就打算从重读论语开始,这也是我这个学期看书和写文章的开始。

    我为什么选择华杉老师这本书重读呢?

    02

    王阳明说我们学习不要有胜心,你信谁、服谁你就跟谁学,放到自己身上去思考,事上琢磨;不服他你就不学他,而不是拼命纠别人的错找点谈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因为我服华杉老师的讲解,所以我选择看他写的书。那为什么我服他呢?

    1、通过看他写的系列书和文章,我觉得他的三观很正,我很认同他的价值观;

    2、他算得上是中国的本土广告大师,像海底捞、“晒足180天”的厨邦酱油、360的安全战略定位、田七、晨光文具创意设计、葵花药业等都出自他手,有足够的实战经验,他都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解读。

    3、他是懂事长,是公司的领导,而《论语》很多内容是针对领导阶层说的,所以他更有体会。

    4、他的很多理念和行为都来自儒学,研究儒学30年并且做到知行合一。如他的日日不断之功,每天早上写,一般是5:30到7:30写两个小时,他受曾国藩影响。不能把今天的功课放到明天去写,也不能说今天比较空闲,把明天的工作先做了明天休息,一定是每天去做。为了起那么早,他也按曾国藩的去做:晚上不出门、不应酬,九点半就睡觉。一个公司领导,而且又那么多事情,能有这个毅力坚持和拒绝各种应酬诱惑是了不起的。

    说到曾国藩,我就多说几点。上个学期写的系列“风流人物”就写过他,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以此来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参加饭局误了读书,自我批评;看见漂亮女人多瞧两眼,自我批评;说话急躁跟人吵架,自我批评......“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蒋介石就受他的影响而写日记,现在华杉老师也深受他的影响每天早起写作,做到知行合一。

    自律发自内心向好的人一般都会有一番作为,我信服华杉老师,要做到知行合一,我应该也向他一样早起早睡,日日不断之功去做一件事。比如看论语、学儒学!

    那为什么我要学点儒学、看论语呢?

    03

    在华杉老师看来,孙子兵法与儒家思想,就是我们企业战略和企业价值观的文化母体。只有当我们找到母体后,就真正活明白了,活洒脱了,就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遇之左右而逢其缘”,然后做到《大学》所说的志有定向,止于至善。

    当然我觉得华杉老师还有一点没有说,就是他作为中国本土的广告大师创造“超级符号”这个理论,这个超级符号很多就是以文化母体作为载体,儒学的文化母体当然非常重要啦。对于我们来说,儒学对我们每个人都影响深远,我们的道德很多原型就是出自《论语》中。

    我当时看论语的原因是这样的:

    孔子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各诸侯为了称霸不断发动战争,各种奢华享受,各种礼节崩塌,所以孔子一直提倡恢复周礼。我们现在来看觉得是封建文化,其实不然。如今的时代,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真的很缺乏礼和道德。

    春节回家深有感触,不拿其他地方、不拿社会上的来说,就拿最纯净的学校来讲吧,这本是学习、育人的地方,照样极度缺乏礼和道德观念。

    比如宿舍有一半的人没有“公共场所”这个概念(不要以为你知道,没有做到就不是真知道;更不要以为你做到,你反省一下,你真没有做到),公共场所约定俗成我们在这个地方尽量不影响他人的前提做自己的事。很多人没有同理心、没有利他思维、以自我中心做事情;我每次去厕所基本都发现拉完屎不冲的、大部分宿舍门口扔一推垃圾,而大的垃圾桶就在不远(做到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会这样了);我经常去做兼职发现一堆人聚集在一起基本都会讨论色情、撩妹等话题;学生对老师不敬畏,老师对学生不负责那是正常。缺乏责任感与敬畏心,洁白已变成灰色,有的只是黑得发白而已。

    所以我就考虑一个问题:靠道德的约束力管理社会还有多大的作用?道德的最有效范围是不是只适用封闭的环境?还是说现在复杂的大型人类社会更多的靠契约、法律、技术来管理,道德的作用只是打酱油罢了?

    孔孟希望用王道治国,但诸侯国都以霸道治国。小时候教的做好人、做老实人、正义人到了长大有点显得格格不入,多少人小时候喜欢纪晓岚到了长大喜欢和珅。当老实人似乎成为一个贬义词时,礼和道德真的要被我们这个时代抛弃了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从论语读起。

    04

    孔子被很多人以“封建思想”标签化而敬而远之,其实里面的大道理绝大部分是我们这个时代仍需要笃行的,几千年的时间了,人类的知识增加了很多,但人类的智慧没有增加。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回答学生的对话,孔子的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论语他自己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那“一以贯之”的“一”是指什么呢?在《论语》中的弟子曾子给出了答案,他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所以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忠恕之道。“忠”指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大人”;“恕”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核心就是处处想着别人、成就他人。如海底捞对员工就是行忠恕之道,所以为什么会出现“海底捞你学不会”?因为这正是我们很多人缺乏的。

    很多人看都没看过四书就说他是封建文化,我看了一遍论语发现糟粕的极其少。

    所谓的封建迷信信鬼神,其实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很少和弟子谈这个话题。因为孔子是奉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不知道鬼神存不存在,所以不去谈。

    所谓电视剧经常出现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也不是孔子提倡的,也不是儒家思想。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君不尊重臣,则臣大可不必效忠于君。孟子的思想更激进,他说如果君不君臣可以提出批评;如果君不听,则异性之卿可以自行解除君臣关系,贵戚之卿可以废掉君主。

    学者吴钩专门研究过这句话,他发现,在先秦,提出臣要绝对效忠于君的是法家。而这句话出现在明清小说戏剧里,糟蹋儒家了。

    对于孝敬父母,“二十四孝”也不是儒家思想,华杉老师分析论语中的孝有两种:低标准就是不要让父母为你担心。这条很多人就没做到,如上学不能上父母担心,工作不能让父母担心,找伴侣不能让父母担心。儒家还是很讲人情的,他说出非生病外;高标准就是始终对父母保持愉悦和婉的容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厌烦。父母唠叨多几句我们就烦死了,我们正是缺乏礼呀。

    看了论语我觉得有太多大道理值得我们学习了,理应切己体察,事上琢磨,知行合一。我们应该多读经典,对于可读可不读的书就不要读了,像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对无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你就是废了。像儒学是我们价值观的母体,理应去学习。

    对于读《论语》,正如钱穆说的:“今天的中国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我们多一点礼节,多一点敬畏,多一点笃行大道理,只有知行合一这些大道理,才能过好这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笃行大道理,才能过好这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zv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