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给我来包最贵的烟,他递给了他一张五十元的人民币。老板给了他一盒软中华。他眼睛直溜溜的看了好一会发现这个人已经老了很多,他恍惚着喊了眼前这个老花眼的老人。
李叔,还认得我嘛?他没正眼看了下他,哦,原来是你小子,这么多年没看见,在外面挺风光的嘛。
他眯着眼,穿着得体大方的西服。摇着手对李叔微笑,就上了一款新式的汽车。
他敞开窗户对李叔说,我回去还有事,有空去我们家玩。
他口中的李叔,开了一辈子小商店。全靠村里人经常光顾,生活不愁吃喝。
在他的印象中,他从小就是一个不入流的人。小时候可谓是一个混混。父亲也为他操够了心思。由于从小没有母亲的照顾,也只能由他放管。小时候的一帮泥孩子几乎都怕他,这一点也不得不佩服他。几年前听说和父亲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之后便毅然出走打工。
他在外面的这几年,小镇并没有什么变化。同龄人都结婚生子,有了稳妥的工作。人们还总说他不省心,担心他在外面捅出什么幺蛾子。
这不几年刚过去,混成了一副体面的模样。
李叔对他的评价还是特别的慕仰,这小子混的风生水起,还知道孝顺父亲了。
据说他的父亲一直孤寡一人,听说儿子要回来。在村里早早做了宣传。卖报亭、豆腐店、肉铺、都知道他儿子要回家。
他给村里带来了投资项目,据说和纺织厂的经理达成了股权收购协议。听说他们是小学同学,就是儿时经常和他对刚的李小亮,不知道怎么这次不计前嫌的有了合作。正可谓儿时的关系,能够沿用到商场的利益。
在家的这几天,村里人都感觉他的气派。可谓众口都改为了夸赞的口吻。
村里和镇上都比较重视这次的合作,经常会以慰问他父亲名义与他洽谈事情。
后来事情有了进一步着落,他对纺织厂进行了一系列曝光和改造。把百分之六十的盈利点作为销售的突破口。
说白了他就是拿了销路的资金,后来他带了一批客商来参观学习,人们都觉得他的管理和经营得当。也效仿他的模式重新开始了新的运营。
每次来村里,李叔他们都会开启小会模式,说着义愤填膺的辩论。结论确实他给村子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再后来听说他和李小亮的关系搞得很僵持,因为利益的分配不均衡派生出了矛盾。他便带走了公司的营销款,卷路走人再也没有回村。
他后来便像人间蒸发了似的,人们对他都是恶言攻击。李叔经常会和村里的人说:他确实不靠谱,从小到大他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滑头。坑蒙拐骗样样来,这次还弄到了村里人,正是可恶可憎。
他的父亲倒是换了一种态度,他既没有帮儿子说好话,也没有替别人讨要说法。他其实更偏向于前者,再怎么说也是他的儿子。
后来纺织厂倒闭了,资金抵押给了银行。就再也没有翻身过。
而他还是按照这种套路,专门找那些效益惨淡的公司作为目标。
等套牢了一波福利后,就卷钱而走。这几年听说监管严厉了许多。而且把他挂上了征信黑名单。
他的生意也一败涂地,不知道下次回来他还有什么颜面对待父老乡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