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
万里茶路武夷茶 一壶茶喝到天荒地老

万里茶路武夷茶 一壶茶喝到天荒地老

作者: 知月 | 来源:发表于2017-06-12 12:22 被阅读85次
万里茶路.jpg

走进武夷山的任何一户人家,桌上最显眼的,都是那套功夫茶具。当地人都有手泡茶的好手艺,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甚至就自家炒制的野茶,一杯杯沏好递过来,面前的杯子一空,立马就会续上,一壶茶似乎能喝到天荒地老。

茶是武夷山的特产,更是这里人家安身立命的基业。就在武夷山景区一侧,那条翻越武夷山脉连通闽赣两省的古驿道,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星村码头

早晨八点四十五,武夷山星村码头,载着游客游九曲溪的竹筏已陆续出发。没有轮到的艄公们就在岸边的游廊中候场,一位女「艄公」坐在栏杆旁,背靠着柱子玩手机。

明末清初,星村就已是热闹的茶市码头。如今公路发达,水运式微,当年的旧码头多已名存实亡。星村码头仍旧有竹筏“转运不绝”,只是竹筏上装载的不再是茶叶,而是慕武夷山「丹山碧水」之名而来的游客。旅游高峰时期,竹筏漂流甚至需要早早在网上预约。

源源不断的客流,给星村的年轻人提供了另一条出路,撑竹筏成了很多人日常的工作。想当艄公也并不容易,需要有中专学历,还得考资格证书。据说在以前,这个证书就叫作「艄公证」。

除了码头,星村一带还是重要的茶产地。除了“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星村镇的桐木关还是「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产地。如今星村依然家家有茶园,每逢春天,就是采茶炒茶最忙碌的季节。

对于村民们来说,种茶制茶是从未丢弃的传统。武夷岩茶的制作,要经过采摘、倒青、晾青、炒青、初焙、复焙、炖火等近二十道工序,正山小种的工序少一些,但制作过程也不简单。做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齐备,虽然现在大量生产时,很多工序交给机器来完成了,但能亲手制做出一份好茶,还是能带来巨大成就感的事。

问那位女「艄公」,现在在家中还炒茶吗,她莞尔一笑:当然,撑船是事业,做茶是爱好。

下梅茶事

武夷山曾经有三大茶市码头:星村、赤石、下梅。星村码头如今做起了竹筏漂流的生意;赤石1966年被洪水淹没,后来另建了新村;位于梅溪下游的下梅,则已经成了需要购票才能进来的「历史文化名村」。

来到下梅时,是个炎热的午后。武夷山雾日多,温润多雨,这样的气候最适宜茶树生长,我等北方人却并不容易适应。梅溪旁昔日景隆号茶庄的专用码头,几乎已看不到一点痕迹,阳光下,溪水静静流过,水波不兴。溪畔一家小店里,村民们正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主人招呼我一起坐,滚烫的肉桂茶,味道一如这天气,直白热烈。喝的满头大汗后,倒渐渐觉得不那么热了。

与星村不同,下梅作为茶产地似乎并不突出,却早已是重要的茶市。下梅村被一条名叫当溪的人工运河一分为二,当溪两岸是古色古香的老街。村里的老人倚着溪畔的美人靠,边吃西瓜,边用浓重的方言说起下梅邹氏当年富甲一方的盛况。在他们背后,就是雕饰华丽的邹氏家祠的大门。

「我们这个家族,因为一片叶子而兴旺。」打开家祠的大门,下梅邹氏的传人邹全荣沏上一壶茶,讲起家族的历史。邹氏祖先本是江西人,清初迁到崇安(今武夷山市),靠经营茶叶成了富绅。清代晋商常氏来福建大量采买茶叶,开创了武夷茶从福建到俄罗斯通商口岸恰克图再远销欧洲的「万里茶路」,在这里的合作伙伴,正是下梅邹氏。

邹氏家祠.jpg

崇安道上

武夷茶在下梅的茶行打包,装上竹筏,沿着当溪、梅溪,一路运往崇安县城,再靠挑夫从崇安挑上闽赣两省交界的分水关,运往江西河口,走水路到汉口,再运往北方。从崇安到河口这段不过百里却地跨两省的古道,福建人称为崇安道,江西人叫作鹅湖古道。

离开武夷市区,经石雄街,过红岭、伞街,然后是亭子边、四渡,昔日的古道大部分已被民国年间修筑的公路覆盖。即便是这条公路,在更方便的省道和宁上高速开通后,也渐渐被边缘化了。天下着细雨,武夷山中云气氤氲,山脚稻香阵阵,路上少有人行,村庄也大多静默。偶尔路过些留下了岁月沧桑的老房子,现出一角古旧招牌,见证着这条路上曾经的繁华。

四渡老街.jpg

走到五渡附近时,公路与路旁的西溪都在这里拐了一个180度的大弯。雨越下越密,雨中的溪水也一改平常的温婉,变得有些声势骇人起来。西溪水路变幻无常,陆上也是崎岖难行,从前的货物运输只能靠挑夫们肩挑手扛,被称为「崇安担」。行旅艰难,途中还经常有强盗出没。据说崇安道边,现在还能看到有写着「孤魂总祭」的石碑,就是用来祭祀那些死在途中的无主孤魂的。

没有找到那块「孤魂」碑,却在一个叫黄连坑的村子,找到了一块写着「朝仙桥」「望仙坊鼎新建造」字样的石碑。石碑被当成一块桥板铺在地上,看时间是光绪年间。黄连坑是分水关前最后一个驿站,据说当年曾有3000多人口,沿街都是客栈。往来客商来到这里休整住宿后,再去走最难的一段翻越分水关的山路。

「望仙坊」正是黄连坑的旧地名。崇安古道不只是一条商路,秦汉时期这条古道便已存在,宋元之后,更是成了福建通往中原的「晋京官道」,路上往来的,除了茶叶等商品货物,还有多元的文化。

福建流传着「八姓入闽」的说法,传说晋代逃往福建躲避战乱的中原士族走的便是这条古道。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鹅湖之会」后,也曾路经分水关,并留下了「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的诗句。武夷更是座道教名山,崇安道上「朝仙」「望仙」这一类的地名,留下了道教传播的踪迹。

望仙坊.jpg

古镇过往

武夷山北麓的河口古镇,已属江西上饶铅山地界。古镇就在信江北岸,铅山段的信江称为「狮江」,江面宽阔,水流平缓。闷热的傍晚,落了一阵雨,江面上越显得烟波浩淼起来。如果说梅溪和当溪为下梅凭添了几分属于村庄的婉约,那么这段狮江则衬托出了河口镇繁华商埠的气场。

信江顺流而下是鄱阳湖,出鄱阳湖可入长江,或者从鄱阳湖沿赣江逆流而上,过大庚岭,到达珠江流域;逆信江而上,再转陆路,可达钱塘水系。信江水运连通了闽、浙、赣、院、湘、鄂、苏、粤各地,河口镇便是得天独厚的港口,自然成了船只络绎、商贾云集的「八省码头」。

当年的「崇安担」们运来的武夷茶,就是在这里装船,从此远销海外。河口是武夷茶重要的集散地,镇上有各地乃至各国的客商开设的茶行,大量收购武夷茶。「河红(河口红茶)」的名号,也就从此处开始,名闻世界。

狮江之上,如今已鲜有船只经过了。岸边的明清古街倒是留下了不少以前的建筑,邮局、药店、商行会馆,精美的砖雕木刻依稀可辨,还有着几分中西合璧的气韵。不过这些老房子,除了空置,就是已经变成了普通的民宅。

河口古镇.jpg

夜幕降临,街巷两旁人家刚刚亮起的灯光,晕开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巷子里弥漫的饭菜味道中,裹着丝辛辣的气息。老人端着碗坐在门前的竹椅上,不紧不慢地喂孙女吃饭,小女孩则睁大了眼睛好奇地打量远方的来客……这条宁静得甚至有些冷清的老街,让人们联想到当年商业重镇的煊赫。那段记忆,大概只留在浓酽甘醇的茶香中了。

相关文章

  • 万里茶路武夷茶 一壶茶喝到天荒地老

    走进武夷山的任何一户人家,桌上最显眼的,都是那套功夫茶具。当地人都有手泡茶的好手艺,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甚至就自家...

  • 武夷山,武夷岩茶!

    正所谓“世界双遗,茶和天下”,武夷茶犹如中国的和平使者,自古都是“一带一路”上“万里茶道”联络各国的重要纽带。中国...

  • 庚子五月·随想(三)

    沏一壶香茶 于茶中寻世态冷暖 将一杯茶喝到无味 清浅中...

  • 武夷茶的单独进贡始于元朝,皇家焙局于武夷四曲溪畔,后改名“御茶园”,武夷茶因此名扬天下,从朝代总结,先是建州贡茶(...

  • 武夷茶的单独进贡始于元朝,皇家焙局于武夷四曲溪畔,后改名“御茶园”,武夷茶因此名扬天下,从朝代总结,先是建州贡茶(...

  • 茶百科 | 武夷岩茶山场大解密

    ​在中国茶类的大观园里,武夷茶天资禀异,气质卓绝,岩骨花香,绝代风华。可以这样说,武夷茶卓绝的气质来自大自然的无私...

  • 武夷茶的前世今生(三)

    武夷茶在元代的贡茶,较宋代,又有了新的飞跃: 1、由于正式建御茶园和创建官焙局,武夷茶的入贡数量大大增加,约占全国...

  • 追溯气质非凡的武夷水仙

    在中国茶类的大观园之中,武夷茶气质非凡,岩骨花香,风华绝代。武夷茶非凡的气质来自于大自然无私的馈赠,更是其身后沉默...

  • 用食指和中指叩击茶桌——谢谢!

    17世纪中叶,欧洲商人抵达中国商埠广州和厦门。当地人以松萝绿茶和武夷茶款待他们。武夷茶多是半发酵的乌龙茶或全发酵的...

  • 说说《红楼梦》里的茶

    袁枚认为,茶以武夷茶为第一,龙井茶随后,接着排名就是常州阳羡茶、洞庭君山茶、六安茶、银针、毛尖、梅片、安化茶。 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里茶路武夷茶 一壶茶喝到天荒地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cl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