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880204/ce441b9445513abf.png)
少儿成长教练之路 第1天
【任务描述】
做一个关于自我的“自画像”
一、任务解读:
世界冠军运动员的技能水平远胜于教练,为什么运动员依然愿意听教练的指导?这绝不是因为教练的技能水平在运动员之上,而是因为教练自己深知,他从来就传授不了更加卓越的技术,运动员的技术已经在他之上;他唯一能给的,是支持运动员,去探索更加卓越的可能,并且让运动员深深的信任自己的这份支持。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是更愿意相信孩子会超越我们,还是觉得他们最多只能达到我们的高度?答案显而易见。然而在真正支持孩子的成长上,我们却往往会把自己当成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迫不及待的将每一步的技术要领,都如法炮制给孩子。如果孩子不按套路出牌,仿佛孩子的人生就要垮掉,甚至陷入焦虑和愤怒。
教育卓越的孩子,成为教练型父母,要具备识别自己和他人认知框架的能力,能识别自己的框架和能力边界,才有可能正确识别别人的能力框架。企图绕过识别自己的框架,直接识别孩子的框架,就像井底之蛙看世界。觉得自己看懂了,实际上只是在自己框架搭建的井底,自娱自乐的评论世界而已。
所以,想要帮助孩子不断升级能力和认知,就要先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认知边界在哪儿。哪些可以给点建议,哪些要放手鼓励孩子去尝试,只有在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之后,才有可能像一个教练一样,在关键的时刻,给出关键的支持。事实上,我们越是清晰的认清自己,就越是不敢轻易的给出成长路径。因为我们都想要培养一个能不断超越自己,人格独立的孩子。而不想培养一个我们的复制品。
所以做教练的第一步,就是照镜子,画出关于自我认知的自画像,也许我们从来没有以这样的形式审视过自己,当我们开始这样审视自己时,也许会感到不安,也许会感到兴奋,但不论怎样,我们都已经开始碰触一个边界,这个边界,就是我们的自我的边界。
这个过程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我们梳理和描绘自我的过程中,便开始理解很多过往没有理解的事情,看懂很多过往没有看懂的现象,甚至找到了很多过往没有找到的答案。因为描述自我的过程,正是开启真实自我的过程。过去自我被我们忽视,但它在角落里,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我们还以为一切就应该是这样的。
但当我们开始描绘它时,就会发现,原来世界不是这样的,只是它认为是这样的。那个它,就是一直在幕后控制我们的自我。有意思的是,如果是我们在描绘自我,那么我们是谁呢?显然不是自我。
所谓的蜕变和破框而出,其实在这里就开始发生了,因为当你开始描绘自我的时候,你并没有站在自我之中或者被自我所控制。而是一个客观独立思考的存在。这样的思考,就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我们的认知边界,知道我们的模式,认清事情的本来面目。
而这些,是我们可以有效支持孩子成长,并取得孩子信任的基础。任何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都不愿意被一个连自己局限在哪儿,都看不清的人去指导自己成长。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父母。
所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拿着这个客观的“镜子”照照自己,画一下自我的自画像,再照照孩子,帮孩子画一下她的自我画像,这就是做教练的开始。不必紧张或担心看到什么不愿让别人看到的事情。因为你能看到的,往往都是别人已经看到的你,只是我们自己之前一直没有专心照过镜子罢了。
二、我的自画像:
1、生理状态画像:
身高175、体重68kg、性别男,容貌五官端正,皮肤黝黑,眼睛略小但眼神锐利,所以略显严肃。爱笑,笑起来眼尾皱纹较多。
2、心理状态画像:
2.1、能力方面:学习能力很强,可以快速理解和入门一个新领域;表达能力较强,能够将复杂的问题清晰的表述与传达给他人;倾听能力较强,可以轻松地听到重点,或含糊不清的地方;但揣测能力一般,不太擅长揣度别人的心理,更喜欢通过沟通获得对方直接的表达。
2.2、知识方面:对哲学知识兴趣浓厚、具备较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包括生涯管理领域)、其他知识涉猎面广而杂,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积累。对知识的好奇心较为浓厚。
2.3、情绪方面:在陌生人面前外在较为谦和,情绪波动多在内在发生,在较亲近信任的人面前,一般会主动表达出情绪的波动,以寻求外在的支持。开车时有轻微的怒路症,发作时会打开窗户破口大骂发泄情绪。对家人的情绪一般较为坦诚,会不加修饰的表达自己的状态及原因,但不会把家人当作情绪发泄工具。
2.4、气质性格方面:性格较为开朗,直爽,对社交没有特别的依恋,也没有社交的恐惧,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社交都没有阻抗情绪,但经常独处,喜欢一个人吃饭、思考、工作。与人交流时喜欢展示自己的新思想,新收获。头脑活跃,新想法层出不穷,信息在脑中经常会自动产生一些不可预期的化学反映。因此也会让人感到变化的节奏太快。
2.5、理念方面:对过于依靠道德和孝道的狭隘教育思想,持批判态度,认为那是一种道德绑架和对人的限制,只会限制人的思想,培养人伪装自己的能力;相信平等关系是互相尊重的基础,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人和人之间彼此支持,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必备条件。相信人的潜能,相信低认知和高认知人群的差别仅限于认知和经验层面,人性层面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2.6、兴趣爱好:喜欢看哲学类和功利性强的书籍,喜欢通过沟通支持别人提升认知,并享受这一过程和结果,喜欢轻微的极限运动如滑雪、年轻时玩滑板等,喜欢策略类电脑游戏,喜欢富有想象力和哲理的科幻电影。
3、自己与周围关系的画像:
3.1、对待长辈:在家族中从小就是讲道理、评是非的“行家”。经常给长辈讲道理,当然也经常因此触碰长辈的底线,曾经长辈尝试用不孝来压制自己,却被自己的应对方式而弄得没脾气:我曾经非常坦诚和坚定的告诉长辈,自己可以接受和向社会承认,自己是一个不孝的孩子,所以如果一定要定义我是不孝的,那么我愿意接受这带给我的所有后果。从那以后长辈再也没有用不孝这两个字对我进行任何形式的约束。当然尊重和爱我的父母,只是并不希望成为他们思想的附庸品,和因为他们的局限而被他们用道德绑架所控制。
3.2、对爱人和子女:与爱人相处的理念是信任和空间,我对妻子充满信任,并尽我所能的克制自己,不要求她按我的想法生活,虽然偶尔憋不住也会要求几句,同样,我也不希望被爱人的要求所束缚。在这条路上,我们是彼此的修炼教练。这也让我们两个截然不同的人,能很好的生活在一起。
对孩子,基于我的信念,我并不想限制她的成长空间,同时我知道自己的局限,也相信以身作则的力量。所以我践行对自己和对孩子一个标准的做事准则。只要不触碰我设的行为规则,孩子的行为都是被允许的,当然一旦触碰底线,我会毫不留情的让她记住教训,所以在孩子面前,我通常是一个不轻易发脾气,平时可以登鼻子上脸,没大没小,发怒时只有改正,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父亲形象。
3.3、对待朋友:我践行真实透明的原则,我认为这是真心相交的基础。在朋友面前我不喜欢依靠揣摩对方的想法来维持友情,我自然的表露自己,也希望朋友自然坦诚的表露自己。因此心机过重的人,往往很难成为我的朋友,这也让我的朋友圈受到了局限。在不成熟的时候,我对朋友的要求较高,但随着逐渐成熟,我对朋友的理解和空间也越来越大,因此在信任和彼此认可的基础上,无事不登三宝殿是我与朋友交往的常态。对于气场相投之人,一见如故促膝而谈在我的社交中经常发生。相反对于那些端着的人,我往往也毫无社交的动力去主动建立链接。
3.4、他人的评价:大学时代就有人说我是性情中人,那时的自己并不认可自己的这一特点,甚至认为是负面评价,但现在的自己很喜欢这一评价,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肯定。现在周围的朋友更多的是评价能拼,靠谱,值得信赖,主要是基于我的工作状态和真实透明的社交原则。但也有人评价我想法太多,多变,社交太功利,当然这些人也是我的朋友,只是他们拒绝被我影响。并不断尝试劝说我按照他们的经验来做事。这些声音偶尔也会困扰我。
三、孩子的画像
我有两个宝贝女儿,一个2岁,一个5岁,大女儿长相、身材、性格都像我,长腿、苗条、精力旺盛、语言表达欲望强烈。
学习方面不喜欢跟家人学东西,在学校里是乖乖女,学东西很认真,不论是跳舞还是背古诗,态度都非常认真,但是在家里教她学东西有点困难,他更喜欢在我们面前展示她会的东西,而不愿意被教授。
情绪方面,常常处于亢奋的状态,精力旺盛,喜欢大笑,疯玩,这经常让我妻子苦恼,我倒觉得只要不让我被伤到,或打扰我做事就无妨。情绪低落时,瞬间会大哭,主动寻求安慰。通常我会让她在我怀里哭够为止,并且让她说出难过的原因,或者帮他总结原因。有必要的话也帮他总结一下未来的应对策略。
理念方面,我一直觉得大女儿在有了妹妹之后,觉得自己缺少了父母的爱,因此我常常刻意通过一些专门为她而做的行为和沟通,来证明我们对她的关注和爱。她也喜欢讲道理,觉得家人应该互相爱护,当爷爷奶奶吵架时,她也会成为一个会讲道理的调停者。
在社交方面,对社交的态度与我相似,她能自己玩很久,同时在幼儿园里也有自己的小圈子,有喜欢和讨厌的小朋友,但她比我们更懂得礼尚往来的道理,经常会收到小朋友的礼物,也会送小朋友一些礼物。在同学面前对于那些不懂礼貌和不友好的小朋友,也比较能忍让和理解。这可能继承了妈妈的包容品质,这有时让我觉得有点担心,但并没有刻意教她应该怎样做,只要她内心觉得不难过,我就不做指点和要求。
2岁的小女儿,她的外貌和性格像极了我妻子。自我认知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因为有大女儿的教育经验,在对待二女儿的教育上,我们有了更多的耐心和包容。我们也收获了完全不同的孩子成长体验。
二宝从小吃饭不愁,很小就学会了自己吃饭,这是基于我们当时不怕脏不怕乱的决定。她经常帮我们扔垃圾,拿扫帚扫地,是因为我们在她抓垃圾抓扫帚时,不没有拒绝,而是引导他怎样处理这些东西。
最近她用了不到一周,就学会用尿盆,因为每次她尿裤子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指责,而是笑着逗她说,呀,你又尿到裤子上了呀,然后把尿盆拿过来告诉他,这是尿尿的地方。有一次她尿到没裤子穿,我们给她换上了小了的裤子,绷在腿上,很是可笑。我们笑她没裤子穿了,她似乎还有点不好意思。这几件事,让我们体验到了允许犯错的成长速度。
四、写在画像后:
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这两个孩子一个像我,一个像我妻子,这源于我们不同阶段引导状态的不同。我践行自己的生活方式,对自我的认知越高,就越不愿意刻意要求孩子去按我的路径来生活,因为随着自我认知的提高,也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路径将来通向哪里,连自己都尚不知道,为什么要让孩子成为自己在路径上的依靠呢?
人生之路只与自己有关,敢于独自前行而不要求别人像自己一样生活,是人格成熟与独立的标志。我知道自己的局限,所以我会更加谦虚的与孩子一同探索她的成长之路。我并不想让她觉得我有多正确,我只想让她信任我,愿意和我一起分享她成长的喜怒哀乐,这比让她觉得我正确,重要一万倍。
叶上闻
公众号:生涯叶上闻
2018年7月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