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家
研学旅行如何更好的开发课程

研学旅行如何更好的开发课程

作者: d9677b6c6be9 | 来源:发表于2018-07-14 10:48 被阅读374次

研学旅行课程模型

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部委联合推出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受到广泛关注。面对研学旅行大潮的滚滚洪流,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作好准备。本文以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和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为主要依据,结合研学旅行的实践性特点,构建了“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種有理论基础、有现实操作性的课程模型。

关 键 词

研学旅行;课程;三阶段;四环节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具有两个核心特征,那就是“研究性”和“体验性”:第一,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必须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研究性特点,这是研学旅行的首要特征。第二,研学旅行是一种旅行体验活动,也就是说,研学旅行是一种通过体验来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育人方式,没有旅行体验就不能称之为研学旅行。这是研学旅行的第二个突出特点。可以这样理解,研学旅行中的“研学”就是指“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中的“旅行”就是指“旅行体验”,研学旅行这一活动课程的名称便来源于此。

研学旅行课程除了具有“研究性”和“体验性”两个根本属性之外,还具有“计划性”“团体性”“社会性”“生活性”等特点。研学旅行的“计划性”是指研学旅行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我们平时比较随意的外出旅游是有区别的。研学旅行的“团体性”是指研学旅行是一种集体旅行活动,它与学生个人外出旅行、学生与家人外出旅行、学生之间自发组织的外出旅行是有区别的。研学旅行的“社会性”是指研学旅行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这与我们平时在家庭中的教育活动、教室中的教育活动、校园内的教育活动是不一样的,学生必须到广阔的社会中去体验、去活动、去研究、去感悟。研学旅行的“生活性”指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集体住宿、集体活动、集体交往等,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研学旅行是一种体验教育方式、社会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教育方式。

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活动课程,必须把课程理论作为其最基础的理论依据。而课程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两种课程理论看似对立,实则互补,共同构成研学旅行的课程理论基础。

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如何选择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作为西方课程理论的主导范式,揭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是现代课程论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对我国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借鉴泰勒现代课程理论,笔者认为,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也应该经历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这是“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中“四环节”的主要理论依据。

20世纪 70 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以猛烈之势批判、撼动着被视为过时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突出特点是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去普遍化,突出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突出互动性、生成性、批判性、创造性。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不断扩展,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在批判以泰勒为旗帜的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基础上异军突起。多尔批判泰勒模式把课程的重点放在课程目标的选择上,导致一种预定的目标。课程评价只关注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对于目标的适宜性则不关注,预先选择的目标作为目的提升到过程之上或外在于过程本身。多尔批判泰勒模式充斥着教育本质的工具主义或功能主义的观点,在此教育不是自己的目的,并非来自于自身;它指向外在的目标并受其控制。[2]

笔者认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对话性、选择性的特点,顺应了人本化、个性化时代的特点和需求,是对泰勒现代课程理论的一种发展和补充,也是研学旅行课程个性化、人本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框架,具有预设性、规范性、科学性、操作性的突出优点;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课程开发微型化、模块化、个性化的新思路和重要的理论支撑,具有生成性、选择性、个性化、人本化的突出优点。按照泰勒现代课程理论进行课程框架的设计与规划,按照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进行课程设计的细化、微观化、操作化,实现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与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有机结合,这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最佳策略。

三、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现实挑战

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社会性的、体验性的课程,实施起来要比校内的学科课程困难得多,学校和旅行社都面临众多的现实挑战。

从实践操作的视角看,研学旅行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持续时间长,一般为半天、一天、两天、三天,乃至一周时间;第二,安全要求高,几乎所有相关部门都会把安全要求放在研学旅行的第一位置;第三,组织难度大,涉及到学生的衣食住行和学习等方方面面,比室内课程或校内活动课程组织难度大得多。因此,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操作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

研学旅行如何操作,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研学旅行活动组织比较少,甚至不少学校春秋游都有很多年没组织过了,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首要工作不是课程如何设计,而是活动如何组织、安全如何保障、费用如何筹措等。

对于旅行社来讲,衣食住行的保障和活动服务是其主要功能,但是,面对研学旅行课程化、研学化、个性化的趋势,如何实现研学旅行课程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则成为最大的挑战。一些旅行社正在与文化咨询公司结合,尝试成立研学旅行研究院,以顺应研学旅行发展的新趋势。

不管是学校、班级、旅行社还是广大教师,大家都必须关注的是如何有序地、安全地、有效地组织好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确保研学旅行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然后才是对课程的专业化和研学效果如何等问题的关注。为此,笔者提出研学旅行组织的“三阶段四环节”模型,以回应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

四、研学旅行课程的操作模型

“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是在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型。从研学旅行课程实践的视角,可以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简称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从研学旅行课程理论的视角,可以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简称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环节”。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

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是指课前、课中、课段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准备阶段,课中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实施阶段,课后阶段是研学旅行的总结阶段。

1.课前阶段

课前阶段是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之前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要做好课程方案上报、选择机构、确定路线、实地考察、方案确定、学生教育等很多准备工作。但是,最核心的是做好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课程目标的确定。确定课程目标是做好其他准备工作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个目标主要是确定大的课程目标,如,有的学校选择齐鲁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并把泰山、曲阜、济南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称之为“一山(泰山)、一水(趵突泉)、一圣人(孔子)”。

第二件事情是组织架构的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属于室外活动课程,课程组织的有序性、安全性、教育性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目标,而这些课程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建立起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架构除了干部、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关系网外,最根本的是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体系的建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应该成为研学旅行课程最主要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

第三件事情是研学手册的编制。研学旅行手册是整个研学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本保障。研学手册应该包括研学旅行组织架构、联系网络、课程简介、行程安排、研学课题等方面,研学手册应该力求做到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2.课中阶段

课中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更多,而且全部是行动,最容易出现问题。概括起来,课中阶段主要包括乘车管理、食宿管理、活动管理三项核心内容。

第一项是乘车管理。乘车管理包括往返家庭过程中的乘车设计与管理、通往旅行目的地过程中的交通设计与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交通设计与管理等。乘车管理包括乘车秩序、座位安排、文明要求等内容,最好的乘车管理方式是自我管理和小组合作管理。

第二项是食宿管理。食宿管理属于生活管理,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食宿管理中,较好的管理方式是提前设计好餐桌人员分配、餐桌号、餐桌长,以及住宿人员房间分配、住宿管理制度規定、查岗查房等内容,以便实现食宿管理的有序化、自动化、科学化、效能化,以及食宿管理的学生自治。

第三项是活动管理。活动管理主要是研学课程的实施过程,目前比较普遍的管理方式是以学校、年级、班级为单位的大一统管理,这种管理可以保障预设性、有序性,但是,缺乏灵活性、生成性和个性化。学校可以运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模块化、个性化、微型化的选择性、探究性、合作性课程。

3.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是研学旅行的评价总结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学习阶段,也是很多学校容易忽视和轻视的阶段。课后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绩的认定等内容。

第一,研学作业的完成。按照研学旅行的设计,学校会在研学旅行的课前阶段布置研学作业,并在课中阶段体验、探究,回到学校后整理和按要求完成作业。

第二,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果的展示应该以小组为单位,以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研学成果的展示实际上是一种课程评价方式,有利于检验研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研学成果的展示还可以实现研学成果的物化和延续,以提升研学的实效性。

第三,研学成绩的认定。研学既然纳入课程,就应该有类似于学科课程的成绩和学分认定系统,这是研学旅行课程规范管理的需要,也是推动学生有效参与研学的重要手段。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环节”

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环节”是指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实际上是按照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四要素来设计的,这是研学旅行课程的规范性结构,我们还要在四个环节融入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生成性、个性化课程,以实现现代课程与后现代课程的有机整合。

1.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第一个环节。这一环节要在课前阶段完成,主要是根据学校的课程规划、育人目标、年龄特征等来进行设计,研学旅行目标大致包含科技类、艺术类、文化类、自然类、农耕类、场馆类等,或者是齐鲁文化、山岳文化、中原文化等,这些都是大方向。

大方向确定之后,最重要也最艰难的工作是确定微型育人目标,一次研学旅行不可能实现太大、太多的目标。微型育人目标确定后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按照学科知识的要求确定研学内容,一条思路是按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课程资源综合设计研学内容。

2.选择资源

选择资源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第二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前阶段完成,主要是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者根据研学大目标确定研学目的地和线路,这是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第一次选择。

按照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者还应该根据课程微型目标选择课程微资源,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择和探究,这是课程资源选择的关键。课程设计者还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设计权交给学生或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自主生成课程资源,这是一种更高境界和层次的课程资源开发方式。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第三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在课中阶段完成,主要内容是按照课程目标、课程资源,亲身到研学目的地进行参观、考察、体验、探究。

课程实施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大一统的走马观花,这是以前研学旅行实践中最大的问题,也是研学旅行课程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课程实施就是“旅行”,没有“研学”,而且这种旅行也是“旅行团式的”浅层次旅行,和“自助式的”深度旅行还有很大差距。

课程实施阶段的“研学性质”是未来研学旅行最大的挑战,需要旅行社和学校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解决。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第四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后阶段完成,也要渗透在课前阶段和课中阶段,可以说,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都应该有課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体会的分享、研学成绩的认定等。

“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是一个操作性的综合模型。“三阶段”是按照时间顺序划分的,把整个课程划分为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三项重点工作内容;“四环节”是按照课程设计实施的要素和环节划分的,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是所有研学旅行课程都具有的共性环节。

教育当中,任何有计划有组织的“旅行”都应当是有意义的。大到研学计划、研学目的、研学内容、活动形式,小到具体环节设置等,这些都应当以课程的形式进行深入加工和整理。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哪些人来进行讲解,要达到什么目的,最终要以什么形式收尾,这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堂检测等,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在实质上则是相通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研学旅行如何更好的开发课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ge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