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作笔记,无作他用
建筑物的形状和构成最初的时候是从森林的外形得到启示,树干是柱子,横枝是栋梁,树叶就是屋顶,相信利用树干来搭建房屋也出现过,但是树干还会继续生长,高度体型会变化,不是长久之计
以笔直的树干来理解中国的柱子似乎很恰当,不论材料功能和形状都基本一致,中国建筑很早就确定了符合力学的细长比,不像西方长期使用过分粗壮的柱式
自古以来大多数木柱的界面都是圆形的,一方面合乎力学要求,一方面便于木材加工,圆柱又分直柱和梭柱
杀梭看起来是基于美学的要求,而木材本身是向上缩小的,说是配合原材料的形状也未尝不可
木材是易于加工的材料,对于柱子必然会出现不同的形式,还有八角柱,方柱,梅花柱,雕龙柱等,木方柱和木雕龙柱在明清以后很少使用,转化为石柱的形式
无论东方和西方,大多数重要的古典建筑都以柱廊作为主要立面,因此柱的艺术很早就受到重视
水平面绝对垂直的柱,因为视觉偏差看起来却不是完全垂直的,为了纠正,故以弄的稍微偏侧,中国建筑和希腊建筑一样很早就注意到柱廊外形的偏差问题,有大致相等的内侧倾斜度
向内倾斜在宋代被称为柱侧脚,规定正面柱侧脚为柱高百分之一,侧面为百分之零点八,至于多层建筑也是重复使用的
除了内侧,各间的柱还向中轴倾斜,即所有柱子除明间外都向两个方向倾斜,这种在视觉上的偏差的纠正,古人就是这么小心的去解决
房屋内部的柱成为内柱或者金柱,檐廊的外柱称为檐柱,檐柱之外还有作为支撑遮雨棚用的擎檐柱
有一种说法是,擎檐柱发展为落地撑,再发展为腰撑,再为栾,再为插拱,最后到斗拱
世界上的古典建筑柱式都是柱头柱身柱础三部分组成,中国建筑其实也不例外,只不过后来柱头部分发展消失,于是便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柱式
因为柱头的消失,有关柱子的艺术加工就只好在柱身和柱础上进行,由此便产生了与其他建筑体系相反的意匠,每个朝代还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早期的支座曾经倾向复杂和多变的形式,甚至完全变成了一种雕刻艺术,这种风气其后受到了官方的反对
支座和柱身之间还有一个过渡部分,成为质,还有其他字形就是代表着不同材料制造,起源于木头的防腐,后来变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柱式的部分
柱和梁之间就要有柱头这种过渡性的构造,栌本来就是柱头,发展到后来有了斗拱后,斗拱已经不作为柱头了,成了另一种很重要的独立构件
在古典建筑中由于支柱是立面的重要组成元素,无论在视觉上还是构造上,柱头都有重要的地位,罗马的五种柱式向来成为西方建筑的典范
中国建筑是有过一个有柱头的时代,不过由于过分重视柱头,柱头演变成了另一个构件--斗拱,独立的存在了
周代至汉代,中国是采用一种斗形或者斗拱形的柱头形式的
在托帽架柱头冠板两端向下弯曲产生了纯粹装饰性的希腊爱奥尼克柱头,向上弯曲则产生了中国的斗拱
向下弯曲因为不用再与其他构件接触,便发展成装饰性图案,向上弯曲因为与其他构件相连接,不得不考虑如何配合,一个向上一个向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构件发展形式
虽然斗拱后期大部分负起悬挑出檐的任务,但是汉代以前他们大多是横向的托架而很少向外挑出的,发展为悬臂式的支架已经是后期的事情了
汉代的文学上有很多诸如百楹列倚千栌代支的描写,就是有柱头的宫室形象,在实物上汉代出土的文物也很好的证明了
当斗拱成为一种独立的构件之后,它就不一定非要与柱头相关不可,从而成为了到处可用的托架形式,由单层到多层,由单向到双向,形成了复杂巧妙的构造
在建筑上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形式,独有的结构和构造,无论从艺术或者技术角度看,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国古典建筑的精神
斗拱的形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到了后期它的装饰意义受到了很大重视,构件变得纤巧精细,偏重于外形的效果和作用
在整个建筑形制上一直采用倍斗而取长的尺寸设计原则,立面的构图以斗拱为中心展开,到了清代,完全以斗口为标准的模数单位,开间的柱距也以置放斗拱的朵数决定
在使用上斗拱不仅是室外也用于室内,早期的室内斗拱从唐代以后便逐渐减少,从南北朝到清代室外柱间斗拱的数量一直在增加,构成了一条华丽的装饰性檐线
在清朝《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统一规定中距为十一斗口,面阔就以这个的倍数来算,斗拱不仅影响了立面构图,连平面尺寸也受到了它的制约
在外观上斗拱看起来都很相似,但其实斗拱的种类和做法是非常多的,每个时代和每种类型的建筑物都有不同的制式和变化
《营造法式》有一个总结,有斗拱昂枋,每一部件因所在的位置或作用不同分别有名称
组成原则基本没有变化,但类型样式却繁多复杂,这似乎在表明斗拱的发展也有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形每万变神唯守一的规律
斗拱的组织就是斗拱斗的不断重复,在山字形的拱中正中部分所支托的小斗成为齐心斗,两端的一律称作散斗,制式上的四斗五拱就是按此分布
宋代至清代的一千年间,斗拱的各种部件名称有了很多改变,因为斗拱是用预制部件装配造出来的,不同的部件有很多不同的名称,斗拱的设计和组成是一个非常严密的构想
斗拱的大小是按房屋规模增减的,由此而确定的它和其他构件以至整座建筑物的比例关系,离开了这种关系的设计就会完全失去中国建筑应该有的权衡
在建筑学上无论古今有关斗拱的技术资料都比其他部分更为详细,如果能对斗拱做一种力学上的计算或者研究也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斗拱专用于柱头铺作的地位改变之后,雀替就兴起成为柱头部分的必要构件,这种交替现象说明任何时候对柱头的装饰效果都会加以足够的考虑
在时间上,雀替的发展和斗拱在补间的发展恰好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柱头和雀替二者之间恰好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漫长的中国建筑史中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建和制式,到了宋代还未正式确立为重要的构件
《营造法式》仅在阑额中提到过,这时候它还只是作为柱上支托阑额的一根拱形横木,装饰作用很小并不受人注意
雀替的雀是由绰字讹化而来的,替也是替木的意思,明代之后雀替才广泛的使用,并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到了清代之后便十分成熟的发展成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丰富了中国古建筑的形式
在方形的的梁柱形成的框格中,在边角上附加三角形木块,一可以防止方框的变形,而可以加强水平构件产生的剪力,使一跨之内可以承受的荷重变大
和斗拱类似,雀替一开始也是力学上的构件,只不过其后的发展更多时候是由于美学的原因而促进
雀替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柱头部分的装饰问题就解决了,一种生动的柱式也就出现了
除了柱头,方形框格也因此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变为丰富有趣的多边形,在艺术上雀替是一种十分成功的创作,是明清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
雀替也是由简入繁,大致有七种,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牙子,雀替开始时也分室外和室内和斗拱类似
因为雀替的形式不受其他构件限制,于是便可以极为自由的发展,结果是出现了比任何结构都更多的类型,更富于变化的图案
大雀替就是左右联成一片,作为柱头和梁额之间的一种过渡构造,作用类似于替木,大概是最早出现的雀替形式
龙门雀替多用于牌坊,除了雀替它的特色是添加一些装饰性附件,从水平方向逐渐发展到垂直方向
雀替就是指明清建筑中常用的雀替,大小长度就是面阔的四分之一,高度与檐枋相同,厚度为柱径的十分之三,除城楼外几乎无处不见雀替
小雀替多用于户内,较为简单
通雀替就是连通的意思,夹在柱顶之中而过,也可以说是大雀替的另一种构造方法,也是早期的雀替形式,多用于户内,明清之后就较为少见了
骑马雀替就是柱间距太小的时候,两端雀替会碰到一起,索性就处理为一整片人字形的开口装饰板
花牙子是一种通花装饰,纯粹是装饰物所以设计就是颇为任意的了
雀替的发展也有很久的历史,由狭长变的宽厚,表示了人们对这个构件作用的一个认识过程,到最后才达到美学和力学的结合
中国建筑的柱头演变为两类独立的构件,斗拱和雀替,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头虽然千变万化,但最后柱头仍然是柱头,并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
还有一种类似雀替的构件,驼峰,但它的地位和作用和雀替完全不同,它是用来支撑叠梁
用类似三角形的驼峰作为支点在结构上是合理的,首先它使支点更加稳定,其次将上部的荷载传达到更大的面积上减弱了剪力
《营造法式》上一共有四种驼峰的样式,实际上当使用者明白了它的意义和作用后便做出了极多的变化
驼峰和雀替在手法上有些相同,不过一个向上一个向下,这种凡是在交角之处加上一个固体的构造观念时至今日仍然被采用
明清时斗拱雀替驼峰合在一起,称为隔架科,在装饰上是很有代表性的,把各种典型构件都集合在一起
雀替驼峰斗拱是三种不同功能和性质的构件,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都是成功的设计,都是形式追随功能,统一中寻求变化的目的发展而来的
世界从古至今的建筑形式中,只有中国古典建筑曾以栏杆作为建筑构图的主题,或者说让它占据着重要和显著的地位
栏杆之所以称为中国建筑的主要构件之一,是因为台基和栏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基的形状和构图主要通过栏杆而表示
空间的流通是中国建筑的一种基本设计意念,在空间的组织和分割上,要有规限而又不封闭的视线,用栏杆的机会就特别多,自然重视起来,在构造和形式上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栏杆在古代成为阑干,纵木为阑横木为干,阑也有阻拦的意思,阑干也写成阑槛,就是代表了不同的形式的阑干
木栏杆先于石栏杆出现,石栏杆的形式是仿造木栏杆的构造而来,外型上二者基本是统一的,没有因材料不同而形状完全相异
栏杆的最基本形式是始于一个横向的矩形框格,称为阑的纵杆又称为望柱,横杆作为扶手又名寻仗
下面的横杆则称为地栿,这三者构成了主要的边框,栏杆的形式变化在于处理其中的图案,主要考虑的是不同的情况,形状虚实都是和立面构图使用要求以及当代趣味相配合的
虽然历代以来栏杆上的装饰性的花纹和图案有着极多的变化,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构造形式,取得了窗台以下部分构造形式的统一
寻仗用装饰性的支座承托起来,支座一下就是盆唇,与地栿及蜀柱组成框格,其中填充有各种装饰性花纹的华板
原来是木构造发展出的形状,到了发展石栏杆的时候完全被仿造,每次使用新材料的开始都是以旧材料的形式来模仿的
《营造法式》记载的重台钩阑和单钩阑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是一种木构造的形式,是不适宜于石材的加工制作的,到了清代逐渐改变为更符合石头这种材料所应有的形式
清代钩阑的形制基于美学要求多于其他原因,其高度取决于立面的构图,不再以人体尺度为标准,一段一望柱目的在于加强装饰趣味以及产生强烈的节奏感
虽然基本形状还有些类似,但这时候已经表现出木构和石构之间材料形状的不同了
清朝时候望柱间的构造被看作是一整片的栏板,已经不再是组合式的构件,不过形式还多少保留了宋代钩阑的形状
引起栏杆视觉效果根本性的变化莫过于柱头形制的变更,宋代仅为一尺五寸的狮子位于覆盆莲花座上,清代转化为了圆柱形的浮雕,柱头不仅加高加大,而且增多了
栏杆在本身设计上也常常是一个整体的艺术创作,有始有终,很少是突然而来无故而去之物
栏杆和家具结合产生出很多有趣的形式,合二为一是理想的方式,在亭榭楼阁中很常用,表现出浓浓的中国式诗情画意的内容和风格
中国建筑出现过各种形式的砖栏,竹栏和铁栏,并且还有混合构造的木石,木铁栏杆等,难于一一描述,但要知道那些有代表性的形式
槛最初是畜圈,后来指槛阑,即栏杆,槛框是从古代墙壁的木骨架壁带演变出来的,他们一直都是用来安装门窗的框格
这种表露木骨架的实墙在元明之后就消失,可能与砖墙的兴起有关,因为砖的强度大,不需要在墙中另做骨架,于是就只保留安装门窗用的槛框
槛框中,水平的叫槛,纵向的叫柱,上中下三槛,左右抱柱及间柱组成了槛框
槛框主要就是为安装门窗而设,他们分割门窗的大小,本身并不显露出明显的图案,在立面构图上希望与门窗连成一片
至今还保存下来的十七世纪前的日本住宅,仍然采用壁带式的木骨架墙壁,中国较古老的建筑方法和样式可以从这些建筑中找到线索
槛框有过表现他自己的图案和形状的时代,到了完全以门窗构成幕式墙的时候才退而成为附属品
古代室内自然采光主要来自门而不是窗,隔扇就是取得透光效果而创造出来的门窗形式
古时候在墙上能开合的称为牖,在屋面上不能开合的叫窗,囱就是指屋上的天窗,不过古代的牖很小,相当于现在的通风口,采光主要靠门,就像今天的落地窗的功能
宋代,格框中的格眼腰花障水板都做两重,外层固定内层活动,为了在中间夹一层透光的纱或者纸,到了清代大多改成单层,可能为了避免浪费并且减轻门的重量
清代的隔扇和模数发生了变化,用料和各部分的尺寸以柱径为基准,这种规定使外形不会失去权衡,但是会失去人体比例和功能的形状,这和清代的建筑着重于形式有关
在现代的建筑中,窗棂已经全部为玻璃所替代,在功能上窗棂不及玻璃,但在艺术表现上来说它产生的趣味和魅力是无与伦比的,格心所形成的效果刻画出了建筑物的性格
格心的形式和图案随着时代而变化,反映着当代的美术风格和工艺水平
在很多情况下隔扇都是连续相继并列大片的构成柱与柱间的整个立面,所形成的效果是十分强烈的,是立体的有变幻的富于变化又象征主义内容的图案
投射在隔扇通花图案上的光线所产生的阴影效果在建筑构图中是十分强烈的,今日的建筑仍然十分着意追求这种趣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