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默会知识 达克效应 内行的门道
字 数:2409字,建议阅读:5分钟
夏虫不可以语冰
新手常常会不解,遇到同样的问题或同在一个现场,按理说大家获得的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老板、高手能看出更多的信息?就像几个人同时去照相,新手的拍出来的照片分辨率只有30万像素,老板拍的效果堪比3000万像素。
其实,这件事并不能全怪新手。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在的环境。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选择压,每个人的能力水平只要刚刚适应这个压力就好。所以,老板常常告诫员工,要有大局观。
只是大局观这种抽象的东西,不是想拥有就拥有的,正如夏虫不可以语冰,老板再苦口婆心,员工也无动于衷。
一个人,以及所有生物,处在什么位置,就必然关注什么事物,是这些事物决定了生物的认知。比如,人的眼睛在一个平面,狮子、老虎、老鹰都如此,为什么,因为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单个对象,必须聚焦。而牛、马则不一样,他们的眼睛在两个侧面,只因为他们不关心吃哪一株草,他们只关心哪里有一丛草,以及周围有没有天敌。
这就是整个环境对生物包括人的影响,一种生物想要跳脱出去,摆脱环境的强制,跃迁到更高的层面,很难。
再看“夏虫不可以语冰”,此时你就能体谅“夏虫”了,因为它根本没必要理解“冰”是什么东西。只是,人不是“夏虫”。
没有场景没有认知
《奇葩说》第五季里有一位选手曾讲过很瞧不起公务员的话,确实,公务员早已不是一份好职业。但我当时就想,让那位选手来做公务员,不许辞职,他大概率也会成为自己所憎恶的那种人。因为,一个人的认知是匹配环境的。
当你换一个环境,你的关注对象变了,你的认知特性才会变。就像蛇这种动物,为什么水蛇一般没有毒?因为水中吃的够多,获取食物很方便;而那些贫瘠地方的蛇往往有毒,比如沙漠中,因为食物少,就要追求一击致命,所以需要进化出毒液这种化学武器。
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认知能力,都要还原到具体的场景之中,你对场景的理解越生动、精微,你的理解越深;任何一种优势能力,都是和环境高度匹配的。还是说公务员的例子吧,一个街道、乡镇的基层公务员,他最擅长的肯定是与人面对面打交道,而不是闷头写材料。
至于,那位选手在节目中讲到的若干人生大道理,我敢肯定在体制内用不上。因为,道理离开具体的场景,仅仅就是一些大而化之的段子而已。
就像应试教育,大多数的课堂学习都是抽象化、没有具体场景的,所以一个人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表现出来的水平不能与工作能力划等号。
妙不可言——竞争力出自无法描述的知识
第一次听说“默会知识”这个词,是在李子旸的《经济学思维》一书,说出自朱锡庆的《知识笔记》,我还去读了那段原文。后来才知道,这个词原始出处应该是哲学家波拉尼的《个人知识》。波拉尼把知识分为两种:可编码知识和不可编码知识。
可编码知识指的就是那些凡事能表达可描述的知识,比如课堂上老师教你的,工作中老司机给你说的,等等。但是,掌握这些知识只能让你达到及格水平,无法让你形成竞争力。可以这样说,可编码知识之间的差距体现在生物之间,比如人类的眼睛分辨率远不如老鹰;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不可编码知识。
不可编码知识就是那些默会知识,无法言传身教,只能心领神会。比如,看中医,为什么要找老中医?当然因为老中医经验足,他经历的各种疑难杂症场景多,积累的数据量足够多,与此同时,中医总体上是一门模糊的手艺,无法言传的太多,只能靠时间的发酵,让一个手艺人缓慢积累出他无法描述的默会知识。西医则有些不同,它是一个条分缕析的现代科学体系,大多数可表达,所以看西医往往要找中年医生,因为他们既有一定经验,又对医学前沿保持了足够的关注。
但不管怎么说,默会知识来自于场景,来自于大数据积累后的若有所悟。再看一个例子。
投资股市的人都知道一个词叫“盘感”,这就是一个默会知识。高手往往是盘感好的人,你让他说说不清楚,但他在买卖点的把握上,就是很强,这种感觉很可能就是电光火石之间,但就是能让他避免入坑或及时上车。
所以,每当我看到一些新股民要求老股民及时提醒,什么“买卖的时候喊一声”之类的话,就只有苦笑,因为老股民买卖是基于自己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无法传递,当他仅仅是传递给新股民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只和老股民的资金量、仓位、标的数等等结合才有效,新股民看到就“抄作业”,很可能加速亏损。
数据打捞网
今年的世界杯,我相信很多球迷最受不了的一件事就是,你为喜欢的球队某一个战术配合或者某一个精妙的过人动作而连连称赞,旁边的伪球迷还反唇相讥:我并不觉得有多好。
这其实就是经典的达克效应。一个人越是无知,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换句话说,一个人只有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理解更高级的事物。
球迷与伪球迷的例子,其实就是开头就讲到的,新手和老板捕捉到的信息量、信息密度不一样。就像一张数据打捞网,新手的网眼太大,很多信息就穿网而过了。打捞不到这些数据,就形成不了深度认知。同样的道理,一个没钱的人,肯定知道自己没钱;而一个没品位的人,从不知道自己没有品位。
再说一个例子,看电影。我曾经买过几本稍微专业一点的书看,有时看完和朋友讨论,就有些不一样的观点。有人就问你怎么能看出那么多?其实也是数据捕捉能力的差距。
因为,大多数观众看电影就是看剧情,是以一种读小说的方式在看电影,偶尔为配乐和画面惊艳一下,但看过专业书籍的人不一样,他知道电影是第七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
除了剧情,我会看画面构图、色调、演员的位置、摄影机的运动、灯光的运用、配乐的时机和时长、场面调度、画面剪辑等等,即使有时剧情上有些模糊,其它元素也能补上那个缺口。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不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内行是怎么来的?数据堆出来的。为什么外人难以识别你撒谎,你老婆瞅一眼就知道你在撒谎。因为她对你的表情、姿势、步态、味道甚至体感,都非常非常熟悉,某一处的变化,就能让她产生怀疑。但是,你要老婆把怎么发现你撒谎的,她也说不出来,因为妙不可言,无法言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