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外宽内忌,好断无谋

外宽内忌,好断无谋

作者: 滕王阁俊采星驰 | 来源:发表于2017-08-31 10:45 被阅读0次

    袁氏一门,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在东汉后期属于名门望族,朝廷上下都要礼让三分。袁绍是袁门中年轻一代的代表性人物。年青时颇负盛名。外戚何进当权时对袁绍颇为倚重,大小事情总爱与他商量,袁绍喜欢献策,但谋略确属一般,特别是建议何进驰诏天下,进京剿庵,结果引狼入室,野心家董卓乘机入京夺权,把持朝政。袁绍之谋客观地给予董卓天大的机会。否则,凭着董卓这样一个关外土豪,怎么也不敢奢望入主朝政,觊觎天下。何进死后,袁绍见朝廷为董卓左右,自己难有作为。索性在袁绍主办的百官宴席上大闹一场,与董卓拔刀相向,彻底撕破脸皮,借机离开京城,到河北拉起一支人马,联合众诸侯与董卓分庭抗礼。体现了年轻时的袁绍还是有几分血性和胆量的。也为他日后雄霸一方赢够了名声资本。

    董卓对袁绍出走颇为担心,毕竟袁氏一门势力太大,亲朋故旧太多,袁绍的叔父袁隗当时就在朝廷,身居太傅之职。有人劝慰董卓说,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患,不如给他封个郡守,以收民心,同时起到安抚袁绍的作用,让天下人都知道您的宽宏大量。董卓深以为然,立即派人加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正中下怀,以此为根据地招兵买马,一边联络朝中正政要,一边联络各路诸侯,随时准备推翻董卓。然而袁绍暗中准备倒董,并非为了清君侧、匡扶汉室,有所作为,成为一代贤臣,而是打着自己的算盘,通过拥兵自重,在乱世中寻找机会。他抓住董卓揽权、朝廷混乱之际,迅速地扩展地盘,训练兵马,成为地方军阀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当曹操竖起讨董大旗、邀约天下英雄联合对抗董卓之时,袁绍欣然前往,十八路诸侯会盟,声势浩大,袁绍因为家族影响巨大,本人又实力雄厚,被众人推为盟主,袁绍之弟袁术也是个实力派,袁氏兄弟率领的盟军最后击败了董卓。董卓烧毁了东都洛阳,挟持皇帝和朝廷逃往长安,进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曹操建议盟军乘胜追剿董卓。然而英雄会盟,各怀一心,各路诸侯并不是为了重振汉室,而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找机会树名声、抢地盘、捞好处。孙坚意外获得了皇帝玉玺,以为天命所托,想赶紧回到江东,成就霸业,袁绍惦记着扩大河北的地盘,其他诸侯各有所望,盟军至此分崩离析。乘着董卓不敢过山东。诸侯之间开始互为攻伐兼并。袁绍、袁术、曹操的势力日渐强大。

    董卓被王允用连环美人计除掉以后,董卓手下叛乱,京城成为主战场,天子和朝廷名存实亡。各路诸侯更是明目张胆地争城夺地,大肆兼并。但几个大诸侯采取的办法各有不同。袁术是最没有远见的,曹操说他是冢中枯骨,早晚必擒之。确实,袁术霸有淮南,本来是兵多地广,很有实力的,但他因为垂涎孙策手中的玉玺,借兵给孙策平定了江东,让江东大好之地为孙策所占,成就了孙氏霸业。本来当时袁术人马众多,如能打通长江南北,拥有淮南和江东,将是最有希望成就霸业的,结果江东被孙策占据,袁术不思进取,反而公然称帝,被曹操以平反之名,借机联合几家诸侯,狠狠予以打击,最后兵败身亡。大好河山成了曹操的基业。袁绍则正如曹操所分析: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朝中大乱,袁绍并不挂怀,反而乘乱将河北诸侯公孙瓒等人剿灭,尽有其地,雄踞青冀幽并四郡,占地面积大,人马众多,手下文臣多谋略,武将多勇敢。可谓人才济济,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诸侯。曹操的发展路径又不同,他乘朝廷衰弱,天子蒙难,抢先一步,将天子迎到许都,将天子和朝廷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朝廷之名,名正言顺地剿张绣,灭吕布,除袁术,破刘备,把中原城池收入囊中,政治上占尽优势,抢地盘也不比谁慢,人才补给源源不断,而且每次征战都是奉天子诏,师出有名,相比于袁绍默默敛地的招数,曹操更高一筹,袁绍是得实地,曹操则名利双收

    曹操和袁绍始终有一战,这点双方都心里明白,一山不容二虎,两个最大的诸侯之间肯定要一决高下。因此双方都在积极备战。曹操的力量当时还不足以和袁绍抗衡。曹操的谋士郭嘉为了开解曹操,给他分析了曹操的十大优势,认为胜袁绍必矣,虽然分析得很有道理,但也有很多是安慰曹操之言,曹操心中明白,自己的实力跟袁绍相比还差一大截,人家雄踞河北是靠打拼出来的。唯一让曹操有信心的是袁绍这个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性格狐疑,用人不坚决。袁绍手下几个谋士,都是很有见识和谋略的人,但可惜主要的几个谋士分为三派,各不相让,互相攻虷。袁绍本就是个没有决断力的人,喜欢谋划,却总是在关键时期做出错误的决定。

    首先,在曹操联合几个诸侯剿灭袁术时,袁绍没有念及兄弟之情,予以援助,因为袁绍与袁术之间早年有很深的矛盾,二人同父异母,互相不服,各有地盘人马后,更是互不买账,形如陌路,袁术曾问袁绍借粮,袁绍不许,袁术怀恨在心,两人自此结怨很深。即使袁术面临围剿时,袁绍也没有捐弃前嫌,最后袁术兵败不支时,才想到要与袁绍兵合一处,结果已经来不及了,还没等到二袁联手,袁术就被彻底击溃,兵败身亡了。对袁术之死,袁绍并无多大伤痛,从后来袁绍接纳击垮袁术的刘备投诚一事,可以看出二袁之间的兄弟之情是很寡淡的。袁绍兄弟之间尚不能相容,何以容天下,很多有识之士在曹操和袁绍之间选择时,总是会考虑这层,袁绍在无形之中失去了很多人才。兄弟不睦,说明袁绍缺乏大胸怀,没有君临天下的气度。

    第二个失着就是让曹操掌控了天子和朝廷,在政治上先输了一招,当时天子蒙尘,袁绍完全可以将天子和朝廷留在河北,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平定天下,而袁绍却只顾着抢夺地盘,重视小利而失去大势。说明袁绍缺乏远见卓识。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袁绍也是迟钝的。曹操与吕布作战时,袁绍不仅不帮助吕布,还要与曹操联手擒杀吕布,结果不仅没有笼络利用好吕布,反而得罪了吕布,吕布一灭,客观上少了一支牵制曹操的力量。同样,当刘备与曹操大战危急求救时,袁绍却因为心爱的儿子生病,无法理政,错失夹击曹操的大好时机,结果刘备被曹操击破,又少了一支与曹操周旋的部队。刘备兵败来投后,袁绍又在曹军气势正盛时,草率发动了与曹操的战争,结果曹操利用关羽斩杀了袁绍两大名将颜良和文丑,一石双鸟,将刘备也置于尴尬境地,袁绍与刘备的关系也就自然出现了危机,刘备深知袁绍难成大事,再呆下去自己会很危险,于是找了个机会不辞而别,前去荆州投奔刘表。至此,袁绍可引以为援的各路军马皆为曹操所灭所败,曹操和袁绍的决战来临。曹操虽然相对弱小,但不像先前那般众多顾虑,担心别的诸侯袭扰其后,于是尽起雄兵在官渡与袁绍对峙。

    几经对垒,双方互有胜负,正当曹操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袁绍的无谋和狭隘又一次帮了曹操一个大忙。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截获了曹军的重要情报,知道了曹军缺粮,这是一个足以凭此一举击溃曹操重大军情。许攸建议袁绍以轻骑奔袭曹操的老巢许都,官渡曹军本就缺粮,如果闻听后方被袭,必然无心恋战,届时前后夹击,曹操必败无疑。本来这是一举击垮曹操的绝好机会,曹操一败,袁绍基本就可雄霸天下。正在这关键时期,袁绍手下另外一个谋士审配,因为与许攸有过节,收集了不少他的罪证,秘密送给袁绍。两军对阵之时,袁绍不仅不能将上下团结一心,一致对外,还轻信各种互相攻击之言,大声呵斥问罪手下谋士,逼得许攸临阵投敌,这纯属自取灭亡

    曹操听说许攸来投,如获至宝,倒履相迎。许攸本就是个很有谋略之人,又熟知袁军部署和袁绍特点,他给曹操献了一计:袭击袁绍屯粮之所。形势陡然发生逆转,袁绍并未因许攸投敌调整部署,结果囤积在乌巢的粮食被烧毁,大军溃败,袁绍手下张郃、高览等河间名将大多投降曹操,谋士沮授不降被杀。谋士田丰因为劝阻袁绍起兵被袁绍在出征前监禁,袁绍一败,大家以为袁绍会悔过赦免田丰,可是田丰一听大军败回,自知必死无疑,众人觉得奇怪,问其原因,田丰说,袁将军外宽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大家还不相信,不久袁绍果然派人强令田丰自刎。田丰临终前叹道:“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由此可见,袁绍是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官渡一战,袁绍手下精英要么死了,要么降了,损失殆尽,大军和辎重也损失惨重,此消彼长,曹操和袁绍的实力发生了对调。如果说官渡之战是打垮袁绍的重要军事战役的话,袁绍在立嗣方面的优柔寡断则是摧毁袁氏集团的最后稻草。因为立嗣问题上的错误决策,袁绍的几个儿子互相不服,明争暗斗,袁绍手下的谋士也分为几派,分别各为其主。袁绍一死,几个儿子就互相争夺主位,兵戎相见,势同水火。曹操正好用计边打边拉,各个击破,最后袁绍几个儿子全部兵败,要么身死,要么逃亡,曹操用谋士郭嘉之计,对逃亡辽东的袁熙和袁尚并不追赶,结果辽东太守公孙康不敢得罪曹操,杀了二袁,献首级于曹操,至此,袁氏一门皆灭,袁绍积累多年的家业毁于一旦,青冀幽并等河北重镇尽归曹操所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外宽内忌,好断无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tq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