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1.论“百死千难”与“悟良知”

11.论“百死千难”与“悟良知”

作者: 昊哲 | 来源:发表于2023-02-21 19:51 被阅读0次

上一篇文章我们说到先生平叛了朱宸濠。之后先生开始传教“致良知”的学术。“致良知”的“致”就是指向外推出,这里的“良知”就是孟子所说性本善的性。先生强调只知道擦亮心不行,还需要将他推出来,这其实也是在对话朱熹。朱熹在强调向外求理,或者说是“致知”,而先生加了一个“良"字,就能让人明白,应该向心求。但同时也要辨析,这里的”心“是不带杂质的,是被擦亮的心。如果按照那个有污垢的心去行事,很容易成为没有道的小人。

那么,先生说出“致良知”与龙场悟道的时候说“知行合一”的时候,哪一个层次更深一些呢?其实在提出“心即理”的时候,虽然已经悟出了“知行合一”,强调如果只是知道,但是不去行,就不是真知。但是这么说有一部分原因还是圣贤告诉他应该去外推。或者说更强调“知行合一”,“知”的方面。先生经过百死千难之后,再说出“致良知”,就是完全按照心中所想的去行。先生在龙场的时候,只是知道要“知行合一”,并没有在真正在磨难中亲身经历,而先生说“致良知”的时候,是在做了“知行合一”的基础上说的,自然要深一层。

不过先生却经常喟然长叹。先生叹的是:致良知这么简洁的道理,竟然会被埋没数百年,甚至还有人走偏了,如朱熹。朱熹是将心与理二分,这样并不能自圆其说。学者越往深钻研,阻力越大。本来先秦儒家可能让中华民族人成为充斥浩然之气,挺立于天下之中的君子。但是诸如这样的岐出,就让读书人向外求,关注利益而非仁心。原本仁的光辉也因此被抹杀了,先生就是叹于此。

先生拈出良知二字,就是想要让读书人从迷惑中清醒过来。不要限于朱熹的理论,而是直接去求本源,那个顺着孔孟的本源——仁心。

提出了“致良知”,先生的心学就已经完善了,但是先生始终是有着忧虑。其实心学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很快让人觉得大彻大悟,但是这些人真的懂了吗?如果没有行出来,那就是没有懂的。先生很忧虑学者会把心学当成一种光景玩弄,只是知道的道理,但是不去用功落实。这里先生是很强调用功夫的,但是先生的功夫是去行出本体,而不是像朱熹那样,把功夫用在外界的知识书本,求这个本体。

这节课,让我再次反思到了知行合一。现在有许多读书人,都只是知道知识,但是却没有真正的懂,没有真正的行出来。我们很可能也是这样,每天都在学大课程,但是有谁能在生活中行出来呢?对我来说,这些大课程当然影响到了我,相比于以前,肯定是有很多改变的。但是我觉得我还没有做到真正知道,就可以行出来,在知与行之间,还是有一层隔阂。我觉得也许需要真正经历百死千难,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吧。

相关文章

  • 百死千难悟良知

    王阳明历时10余天,就将差一点动摇明朝统治根基的宁王朱宸濠叛乱彻底平复,然而如此不世奇功,却并没有让王阳明别...

  • 圣人之学——点滴骨血

    阳明心学 1. 某于良知之说(良知之说即圣人之学),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良知,内在的感...

  • 圣人之学——点滴骨血

    阳明心学 1. 某于良知之说(良知之说即圣人之学),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良知,内在的感...

  • 再读阳明先生《传习录》感怀

    守仁在龙场,遭诋谪驿丞。 犹死石棺卧,难千悟心衷。 闻道求成圣,授学造才雄。 毋赘言良知,光明盛世隆。 ——戊戌四...

  • 百死千难

    仅仅是过了十多天,声势浩大的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就已经在王阳明先生的智勇双全的谋略之下土崩瓦解,罪魁祸首宁王也...

  • 圣人之学

    十六字心传 点滴骨血 信愿行证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体悟实证成果最大声 ...

  • 圣人之学

    点滴骨血 信愿行证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体悟实证成果最大声 孔子流亡14...

  • 心想生老师初阶第11期第20节团队前行

    1、你有一个庞大的、无形的团队,这是你尽情享受的第一个方法——团队前行! 2、王阳明: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来...

  • 先生的百死千难

    王阳明在平定了宁王的叛乱之后,最开始我们的猜测都是王阳明可能会得到皇上的重上,或者让王阳明继续升官,但是最后,王阳...

  • 得到

    "论得到,通达涅槃的法门。可悟不可修。悟在通透与明性,难。修行与行性,坚。 道与心性施平,觉由心生。 几个朋友随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论“百死千难”与“悟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um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