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说到先生平叛了朱宸濠。之后先生开始传教“致良知”的学术。“致良知”的“致”就是指向外推出,这里的“良知”就是孟子所说性本善的性。先生强调只知道擦亮心不行,还需要将他推出来,这其实也是在对话朱熹。朱熹在强调向外求理,或者说是“致知”,而先生加了一个“良"字,就能让人明白,应该向心求。但同时也要辨析,这里的”心“是不带杂质的,是被擦亮的心。如果按照那个有污垢的心去行事,很容易成为没有道的小人。
那么,先生说出“致良知”与龙场悟道的时候说“知行合一”的时候,哪一个层次更深一些呢?其实在提出“心即理”的时候,虽然已经悟出了“知行合一”,强调如果只是知道,但是不去行,就不是真知。但是这么说有一部分原因还是圣贤告诉他应该去外推。或者说更强调“知行合一”,“知”的方面。先生经过百死千难之后,再说出“致良知”,就是完全按照心中所想的去行。先生在龙场的时候,只是知道要“知行合一”,并没有在真正在磨难中亲身经历,而先生说“致良知”的时候,是在做了“知行合一”的基础上说的,自然要深一层。
不过先生却经常喟然长叹。先生叹的是:致良知这么简洁的道理,竟然会被埋没数百年,甚至还有人走偏了,如朱熹。朱熹是将心与理二分,这样并不能自圆其说。学者越往深钻研,阻力越大。本来先秦儒家可能让中华民族人成为充斥浩然之气,挺立于天下之中的君子。但是诸如这样的岐出,就让读书人向外求,关注利益而非仁心。原本仁的光辉也因此被抹杀了,先生就是叹于此。
先生拈出良知二字,就是想要让读书人从迷惑中清醒过来。不要限于朱熹的理论,而是直接去求本源,那个顺着孔孟的本源——仁心。
提出了“致良知”,先生的心学就已经完善了,但是先生始终是有着忧虑。其实心学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很快让人觉得大彻大悟,但是这些人真的懂了吗?如果没有行出来,那就是没有懂的。先生很忧虑学者会把心学当成一种光景玩弄,只是知道的道理,但是不去用功落实。这里先生是很强调用功夫的,但是先生的功夫是去行出本体,而不是像朱熹那样,把功夫用在外界的知识书本,求这个本体。
这节课,让我再次反思到了知行合一。现在有许多读书人,都只是知道知识,但是却没有真正的懂,没有真正的行出来。我们很可能也是这样,每天都在学大课程,但是有谁能在生活中行出来呢?对我来说,这些大课程当然影响到了我,相比于以前,肯定是有很多改变的。但是我觉得我还没有做到真正知道,就可以行出来,在知与行之间,还是有一层隔阂。我觉得也许需要真正经历百死千难,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