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学校取完东西,准备离开的时候,发现门卫师傅在不远处的一棵大松树下,正拿着透明胶带往树干上缠,刚好缠了一圈,缠的位置大约有一人高,我有些好奇,便问他:“在树上缠一圈胶带干啥?”,师傅笑呵呵地说:“你不知道了吧!”我猜想是要在上面刷涂什么油漆吗,可又觉得不像,于是欲言又止。
门卫师傅看着一脸问号,便说道:“是用这个捉爬叉。缠一圈,爬叉爬不上去,就停到这里。”
我恍然大悟,再一看,校园里几棵大松树上全到缠了“腰带”,我称赞门卫师傅这个办法好,自己童年摸爬叉的情景也不由自主浮上心头……
我们家在农村,爬叉,是一种农村夏季很常见的昆虫,也叫马猴,蝉。未蜕皮的爬叉炒过之后,鲜香异常,小孩子都喜欢吃。爬叉好吃但并不容易捉。我们小孩子会在地上找一些小洞,先轻轻用小指把上面一层土抠去,如果洞口一下子变大,便极有可能是爬叉洞,于是顺着洞口用手直到抠出为止。或者,干脆用小铲子一层层铲,不一会儿,周围地上一片狼藉,到爬叉数量很有限。更别说更多时候铲出蚯蚓了,蛇有候也是有的,所以,我们把手指伸进洞去抠的时候,心里总有些提心吊胆。所以,抠爬叉并不流行,更多时候大人们下河去摸爬叉。
小时候一到夏天傍晚,无论大人小孩,成群结队的,拿着些用来装蝉的瓶瓶罐罐,可能是一个塑料瓶,也或者是一个搪瓷缸,带上手电筒,还有的还专门做了一个长竹竿或者两三个木棒绑成的长杆子,顶端绑上剪去瓶口和一半瓶身的塑料瓶子,下河去摸爬叉。当然,这个已经是比较专业的设备了,像我们这些八九岁的小孩子,什么都没有,就凭着一双手和眼睛,和撞起的几分胆子跟在大人屁股后面碰运气。下河的路上,叫嚷声此起彼伏,手电筒的光在各个大路,小路上闪烁,星星点点,与天上的星星互相辉映,使这夏夜平添了许多调皮与灵气。
那时候,南河有成片的树林,郁郁葱葱,碗口粗的杨树和一些不知名的树木混杂,其他季节里幽静甚至颇有几分神秘的树林,一下子长出了许多亮眼睛——那是人们电筒在树林里来回穿梭时电筒发出的光。
人们顺着那束光专注地巡视着每一棵树,要么从下到上,要么从上到下,发现有爬叉,连忙用手捏着装到瓶子里。有时候,一颗树上能摸到七八个,遇到爬的很高的,杆子就派上用场了,轻松一举,一个爬叉就进瓶子里了,这在我们小孩子看来,是很神气的事情。我们小孩子,看到爬的高的,只能眼睁睁看着而够不着,想着爬树爬上去,大都因为太高而作罢。也可能七八棵树上一个也摸不到,有时候,看到黑色的一团,大小相似,以为有收获了,心里一喜,赶紧捏下来一看,感觉有硬硬的壳,还发出难闻的怪味,便赶紧随手一甩扔掉,可手上的怪味却留了下来。
偌大的树林里,人来人往,连平日里长在树下的让人刺挠的“喇喇瓤”都被趟倒在地,树林里人太多,我们就跑到玉米地旁边,有时候,玉米叶子背面也会爬上去很多。
这样,一个晚上能摸到不少爬叉,少二三十个,多则一百多个,当然还有更多的。不过,我记得我们摸过最多的一晚是一百二十多个。
爬叉拿回家后要泡在水里,一则吃起来干净,再者不放到水里它还会蜕皮,若是蜕皮身体变黑后,就不能吃了。
第二天一早,母亲往菜埚里倒上一点油,放入爬叉,并不放什么调料,快出锅时,再放一点油,顿时香气扑鼻,我们姊妹三个赶紧凑上去,数个数,然后分三份,接下来就可以开吃了……
那鲜美的滋味又再一次香上心头了……
20200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