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静花园主 如是.我闻 第四篇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居然不看历史剧,因为大凡喜欢历史的人,看些历史剧,不说气死,也会加速死亡进程,那我找谁去说理?静花园主认为,时尚元素 团队谋利益是历史剧的最大坑,于是乎,产生了胡编滥造,颠倒篡改是常事,穿着古装的偶像剧,卿卿我我的,流行语言让你佩服到五体投地,古装戏清朝只要区分阿格奴才格格等专用头衔俗语即可,那么几乎所有的年代都可以忽略,也就是说纣王也可以开着年代的玩笑,怒批豆腐渣工程,说着哥们,谈着土豪如何如何,完全可以换装到宋朝,明朝,换个名字,剧情照搬.
有人说,正说历史,那就完全没人看了,就要歪说历史,就要戏说历史,当个乐子,何必当真?皇帝也有七情六欲,将军也会儿女情长,我们是以戏动人,而不是以史动人。
2013年,于正的剧成了各位业内人士炮轰的负面教材。中国传媒大学戏曲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瑞直指其剧作戏说历史,十分荒谬。导演尤小刚则提出质疑,于正同时写出这么多戏,大概是团队作业、很多人写出来的吧。这话说的很对,团队抱团乱创作,拼凑赶时间不尊重历史事实是家常便饭,正史怕是写作之人,编剧创作团队,都从未关心过的,不过最多,拿过来看看人物存在的年代而已其他就随便了.
曾庆瑞直言现在很多创作人员抛弃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心甘情愿地被市场绑架,甚至于主动投怀送抱,使这个市场更加多了一些肮脏和黑暗。曾庆瑞直指于正编剧的十几部戏里面,大多都是戏说历史,其中《王的女人》登峰造极。这部剧本来是说刘邦、项羽的故事,竟然讲成了项羽和吕雉互相爱慕,最终有缘无份。后来吕雉的好姐妹虞姬和项羽在一起,四个人打打杀杀,恩怨情仇。“戏说历史,竟然戏说到如此荒谬的地步。”曾庆瑞说道。

曾经一篇大戏《康熙帝国》,我来整理一下其中的不尊重史实的地方大约占有百分之九十。大多可以举一反三,对应所有清宫戏,大家可以看看:
1、《康熙帝国》蓝齐儿电视剧里说是清兵攻破明宫,历史正确是李自成起义占领北京明宫。
2、董鄂妃其实是旗人《康熙帝国》第二集,顺治宠爱的董鄂妃患天花,著名的董小宛,佟妃恨恨地对孝庄太后说:“一个汉女把皇上迷得七晕八素的。”其实,就董鄂妃的身世,大清律法清清楚楚有一句“满汉不能通婚”。 王国维在《吴梅村清凉山墍佛诗与董小宛无涉》一文中指出:“董氏,实董鄂妃,又作栋鄂妃,为八旗著姓。
3、顺治皇帝并没有出家当和尚,而是死于天花,顺治帝是得了天花而死,才让玄烨登基,电视剧中说顺治帝出家让位玄烨,许多历史剧都这么瞎编.
4、孝庄太后不能自称谥号,孝庄太后知道顺治出家心思已定不可挽回后的一段独白,其中说到“我孝庄……“孝庄文皇后”是这位太后死后的谥号,谥号是死者的哀荣,也是对她一生的评价,孝庄太后自己不可能用谥号来自称。
5.苏麻喇姑的身世以及与康熙的关系的错误,董鄂妃董小宛比顺治皇帝小一岁而不是大三岁,苏麻喇姑比孝庄太后还大一岁,比康熙皇帝大42岁,而不是比康熙皇帝大三岁。 历史上,苏麻喇姑是孝庄皇后的贴身侍女,她从小服侍的应该是孝庄而不是康熙,如果是孝庄的贴身侍女,那么年龄必定与孝庄相仿,孝庄是康熙的祖母,那么,苏麻喇姑也必定是康熙祖母辈的人,难道与康熙有不伦孽情啊。
6.苏麻喇姑死亡时间的错误。史上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病死,而苏麻喇姑死于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而剧中则表现为:“孝庄病逝后,苏麻喇姑随即圆寂,”这与历史不符。
7、太后不能称康熙为“皇上” 清宫剧中经常出现太后称康熙为“皇上”的镜头。作为臣子百姓,是都可以称呼康熙为“皇上”;而太后是皇帝的母亲,身份比康熙更高,她应该称康熙为“皇帝”。
8、历史上容妃是乾隆的妃子,即传说中的香妃。康熙帝只有荣妃,既固伦荣宪公主的母亲。蓝齐儿即固伦荣宪公主(皇三女,二公主),康熙帝的掌上明珠,最疼爱的女儿,但没有嫁给葛尔丹,嫁的是比公主大3岁的蒙古部落贵族王子乌尔衮。
9、噶尔丹不是被胤褆杀死的,历史上的噶尔丹一说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一说死于性病。
10、清兵与噶尔丹交战时,噶尔丹是以骆驼来组成“驼城”来与清军交战的,而该剧中没有。
11、“圣祖”如何托梦?圣祖这是个庙号,得过50多年,康熙驾崩,雍正即位后才能定下!50多年后雍正和他的大学士们朝会数日才议出来的庙号,不料竟被他的曾祖母50年前就一语道破。
12、皇太后看儿子还是祭祖?如果正如孝庄太后所说,是祭祖的话,应该去沈阳,即当年的奉天,可不想剧中去的却是遵化东陵。当时遵化有顺治的孝陵,谁家老娘看儿子称“祭祖”来着?
13、皇后并不是名赫舍里,赫舍里是她的姓,她的名是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电视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就难产死了,这是错的,历史上她生了两个儿子, 第一个是承祜,可惜这个儿子4岁的时候得病死了,后来才生胤礽,胤礽并不是一出生就叫胤礽,而是叫保成。
14、惠妃和慧妃的区别
惠妃:圣祖惠妃,纳喇氏(就是那拉氏),郎中索尔和女,初封庶妃。康熙九年生三子承庆(殇)。十一年生皇长子(排序五子)胤禔。
慧妃:慧妃,博尔锦吉特氏(?——1670),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进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为慧妃。
电视剧中是生皇长子(排序五子)胤禔的妃子,就应该是惠妃,而不是慧妃。
15、电视里慧妃被封为皇贵妃,这是错的,历史上她最高等级就是妃。
16、电视里自从皇后死了后康熙没有立别的女人当皇后,这是错的,历史上皇后赫舍里氏死了后,康熙还立了两个皇后,分别是: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1678),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去世,谥号为: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的嫡亲侄女,是康熙的表姐妹。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贵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晋升为皇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册为皇后,次日即去世。谥号为: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17、戏里孝庄说康熙的生母是“博尔济吉特氏女人”,而其实孝康皇后是佟佳氏。
18、喀尔喀出了个宝日龙梅公主?估计编剧压根儿不知道喀尔喀在哪儿,内部是什么设置,跟清朝什么关系。
18、噶尔丹居然敢只身进北京,还那么年轻,太抬举他了。
19、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是打击、剿灭、肃清的过程,并未失败过。
20、皇帝军前带着妃子,太招摇过市了吧 ,这是不可能出现的画面.
21、康熙死在朝堂上也真是个奇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十三日晚,康熙死在南苑的畅春园。
22、最后竟断语“千古一帝”,估计康熙活着也不敢这么自称。
23、明珠找康熙:昨天晚上,福建尚可喜、广东耿精忠的折子......说反了,镇守广东的是尚可喜,镇守福建的耿精忠。
24、皇宫中乾清宫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明明是顺治皇帝亲自题写的,可是在《康熙王朝》中却成了康熙皇帝的手笔。
25、康熙皇帝曾下旨,让西方传教士(如,雷孝思、白晋、杜德美等)到全国各地测绘地形,并绘制了《皇朝全图》,但在《康熙王朝》中,它却成了“周培公”的作品,这是与史不符的。
26、有一集康熙说:“朕刚刚和胤褆说过,这个狼外婆就来了.....”狼外婆:来源于十九世纪初的格林童话《小红帽》经典版本,莫非康熙看过?
27、第一集中太后让一个进宫的小女孩读些什么,小女孩说:“宋词”之后她念了王安石的《梅花》,但是这首严格划分应为“宋诗”。宋代诗歌相较宋词为数不多,但这首《梅花》却是宋诗中较为出名的一首。

28、电视剧中康熙第八子名为“胤稷”这是错误的,历史上康熙第八子名为“胤禩”。
29、电视剧中康熙第四子(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名为“胤祯”,这大错特错。“胤祯”是康熙第十四子,而并非皇四子(雍正帝)。历史上,皇四子(即雍正帝)名为“胤禛”。
30、第十集中索尼说赫舍里皇后的父亲是索额图,其实赫舍里皇后是索尼大儿子噶布拉的女儿,索额图是她的叔父。
31、皇宫御马能跑多快?为了挽救莽撞的康熙,苏麻喇姑策马前往东陵问计于老祖宗,康熙睡下以后出发,次日早朝以前竟然跑了一个来回。敝人也曾驱车前往东陵,去时走通州过三河、蓟县,共用3个半小时,回时过平谷,经密云、怀柔共用3个小时,而且时速绝不下于60公里。骑马从北京到遵化一夜一个来回?恐怕得掂量掂量。
32、白话文如何中状元?苏克萨哈拿到伍次友的策论《论圈地乱国》(这个名字本身就不伦不类)之后激动异常,不禁照着文章对着康熙吟诵了起来,谁知脱口而出的竟是一段白话文章!殊不知科举考试是最讲究八股文的,这样的文章,如果真中了状元,首倡白话文的恐怕就不是胡适等人,而应该是这位苏克萨哈大人了。
33、攻取台湾 电视剧中说,康熙28年,康熙在为台湾这个小岛一筹莫展。可历史书上讲,清廷在康熙22年就收回了台湾,剧中这都28年后了,却还在发愁,编剧还是先看看历史书吧!
34、“二品”知县 最让人发笑的就是那个在山西的“二品”知县周云龙。知县有二品的吗?有意思,清朝五品以下才能是知县,他二品都成知县了,太简陋了吧?我已经无话可说了。
35、“镇南王”耿精忠?尚之信来到平凉城楼前,喊道:听着!镇南王尚之信拜会大帅,快快开门......
他尚之信什么时候成为镇南王了?镇南王是耿精忠,尚之信是平南王
康熙见三藩时,不知从哪冒出个“镇南王”耿精忠,其实应该是靖南王!最可笑的是给三藩加官晋爵,竟然给这些王爷们加侯爵爵位,须知侯爵比王爵可低多了,如果真是这样,三藩只怕当场就反了!
36、“明相” “索中堂” “鳌中堂” 明珠不姓明,他姓纳兰,可是在电视上却称为“明相”。另外“索中堂” “鳌中堂”也犯了类似的错误。 “明珠”即“纳兰明珠”,纳兰明珠是清康熙年间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后来却因为朋党的罪名被罢黜职位,后虽官复原级,却再也受不到重用了,最后郁郁而死。其子纳兰性德为“清代第一词人”。
37、顺治跪拜的画像 顺治在跪他列祖列宗时,旁边的画像中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排两边,多尔衮尽然在中间,这简直是乱来.第三集,孝庄皇太后与顺治帝在太庙里面的对话那一段,太庙墙上挂着多尔衮的画像,与事实不符,多尔衮(死于顺治7年)死后,顺治帝撤掉了他的庙享,废了他一切封号,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了多尔衮和硕睿亲王封号,重新配享太庙,此时已经是顺治朝的晚年,所以此处显然不可能有多尔衮的画像。
38、康熙的陪读 康熙儿时的陪读压根就不是魏东亭,是曹雪芹他爷爷曹寅!
电视剧中康熙的伴读和亲信魏东亭是虚构的人物,原型为曹寅,即小说家曹雪芹的祖父。而魏东亭的父亲魏承谟也是虚构人物,原型为范承谟。这两个人物均为剧作家杜撰的人物,大可不必深究。
39、燕尾服的俄国人,朝鲜使者里面的俄国人竟然穿着燕尾服,还要求通商!!!还有那个朝鲜使者,基本还是《唐明皇》《武则天》中的造型。
40、惊现乾隆画像 第三集在奉先殿内,祖宗画像居然有乾隆皇帝的像,乾隆是顺治帝的从孙子,居然成了列祖列宗,导演太没常识了。
41、宋朝的首都 康熙征讨噶尔丹,在北京城外居然说:“当年成吉思汗就是从这里打进北京,让宋朝丢掉半壁江山的。”这哪跟哪啊?宋朝什么时候定都北京了?让宋朝丢掉半壁江山的是金朝。导演不会想说成吉思汗打到北京,加速了宋朝灭亡,把另外半壁江山丢了吧。
42、 随意改变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清史上的撤藩是尚可喜首先提出的,这是历史事实,不能随意篡改。剧中却把撤藩改成了是吴三桂首先提出的。
43、 遗漏历史时件的主要情节。如关于朱三太子事情的处理问题。其实,吴三桂本人就是假借朱三太子名义,本身就很有戏剧性。他在反清檄文中就公开提出扶植朱三太子即位。对此,剧中毫无反映。
44、将历史当事人合二而一。郑经死于1681年,此时台湾并没有被清廷收复,1683年向清朝投降的是他的儿子郑克塽。而剧中安排郑经自杀于清军克台之日,违背历史事实。
剧中把郑经和郑克塽父子二人的事合在一起,其实郑经是病死的,并不是自杀。而其子是投降归附的。合在一起就不伦不类。此外,剧中又把尚氏祖孙三代的事混在一起,更是匪夷所思。
45、更改和虚构历史事实的相关时间。如千叟宴,康熙举办千叟宴,此时明珠,索额图已不在人世,而剧中明珠,索额图均参加,不合历史逻辑。历史上,本来是在康熙五十二年为庆祝康熙帝60大寿而举办的。可是,剧中的千叟宴却延后了7年。由此,就闹出了许多笑话。有两个死人参加了。一个是索额图,他多活了17年;另一个是明珠,他多活了12年。有一个未出生的人也参加了,就是张廷玉。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未出生的人向两个已经死去的人敬酒。编导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是在愚弄观众吗?
46、随意更改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孝庄太皇太后的卒年编剧给延长了10年。孝庄的死亡时间是错误的。历史上,孝庄死时,康熙侍奉在旁,而剧中则是康熙在外征战,不符历史。
47、随意更改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如关于周培公的处理。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小角色,他只是清军里的一个幕僚。剧中说周培公得到重用,任抚远大将军,有兵力20余万等等,是假的。
48、随意增加历史人物,随意制造不符合历史情况的历史活动。如关于张廷玉的处理。
49、随意更改历史人物的结局。如关于李光地的处理。
50 随意更改历史人物的族别。如佟佳氏的族别。
所以,说一部清宫大戏就如此多的漏洞和不实,更别说其他的历史剧了,常见的搞笑还有以下,但是绝不仅限于以下,静花园主借花献佛,引经据典,好好唠唠这历史剧中的错误,不仅仅是穿帮,穿帮老子不管.
帅哥与古代仕女路上偶遇或者一起压马路,这是最典型的一种“穿着古人衣服的现代人”思维模式。古代仕女有可能满大街溜达吗?女子未出闺房都要居于家中的,从南唐李后主的窅娘发明缠足以后,从宋到明这些传统王朝的仕女都是缠足的!你让她们陪你满大街散步,三个字,不可能.
古代所谓“男女不同席”,连亲戚都不能坐一桌子上吃饭。你大街上看见美女就上去搭讪,你以为主角都是西门大官人啊。
古人是不会留“披肩”发的!孔子恨恨的说“被发左衽”,都是指蛮夷的!“被发”——被通假字,通披。披散着头发,是中国古代蛮夷的典型特点!而且,中国古人不戴帽子是不能见人的!髡首(光头不戴帽子)是一种很严重的刑法,仅次于死刑,比充军都严厉!
“天庭饱满、地合方圆” 中国古代仕女,鹅蛋脸是最美的!瓜子脸、尖下颏、大眼睛、骨感美,在古代长成这样就完了!
汉朝才发明马镫,骑兵是汉朝出现的。唐朝人才学会喝茶。椅子是宋朝才有的!乌龙:商纣王,领一群骑兵就从朝歌冲出来了,这是历史战争戏的搞笑之处,古代战争讲究的是军阵。冷兵器时代,无论步兵还是骑兵,都是排列成军阵,集体冲击才有威力。现在电视一演,两群人跟两群流氓大街上群殴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以为古代战争是两群古惑仔争地盘?
“奴才遵旨”。这是最不能忍的一句台词!除了满清那个畜生政权,没有大臣会自称奴才的!那些明朝宋朝汉朝历史剧,那导演,你敢不叫大臣自称奴才吗? 另外太监那可是尊称!皇帝和大臣们是不会管谁叫张太监、李太监的!皇帝和大臣会对奴才用尊称?而且,不是是个阉人就是太监。普通内侍上面是少监,少监上面才是太监。那可是那个行业中响当当的“正高级职称”!比今天的教授还牛逼多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不是所有圣旨都用这个开头的!绝对不可能出现一个宦官跑到一个大臣跟前,展开手里的黄绫卷轴装模作样的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任命某某某为某地知府……”奉天承运开头的圣旨是最郑重的一种,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除了册封皇后、册立太子(太子妃)、敕封诸侯王之类特殊大事,是不会用这种格式的圣旨的。绝大多数圣旨,开头就俩字“圣谕”或者“上谕”。真是奉天承运开头的圣旨,正常情况下也绝对不会派太监出去宣旨,都是部堂高官担任宣旨钦差。
“哀家”绝对不是皇后自称的词!哀家的意思是(先帝)死了,做为未亡人,了无生趣。而且,这个词是古代戏台上用的!请不要让那些皇后、嫔妃们装模作样的说:“哀家如何如何”了
古代只有爹叫儿子、皇帝叫臣子才直呼其名!古代称呼对方绝对不允许直接叫名字,那比今天你骂人后果都严重。只有爹叫儿子,皇帝叫臣子才直呼其名。请不要让那个二百五小燕子亲热的叫“永琪”、“尔康”成不?古代平辈之间都是称呼对方的字或者号。
战国时代的“金”是黄铜!春秋战国所谓“一百金”指的是一百斤黄铜!请不要让田忌和齐王赛马的时候赌金条,
“一夫多妻制”中国传统王朝就从来没有过一夫多妻制!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妾是不受法律保护,家族也不会认同的,出身大多非良家,向现代的二奶)有妻了,再娶妻在中国古代也是违法的,罪名叫做“停妻再娶”!(像现在的重婚罪)只有满清才奉行一夫多妻制。博尔济吉特氏就是姑姑和侄女一起嫁给努尔哈赤的,而且,姑姑(哲哲)和俩侄女(布木布泰和海兰珠)都是妻。

以上是常见的戏说历史成分,当然,你要罗列历史的错误,写他一天一夜也写不完,但是,你即便的戏说,也请不要歪曲历史,你戏说诸葛亮有武功,李白屈原有武功,荆轲刺秦王也是现代的功夫,我都不说,但是你歪曲岳飞,歪曲一些英雄,就过分了,比如去年一部戏,李定国,一个堪比岳飞、文天祥、张世杰、诸葛武侯的伟人,有些人不歌颂也就罢了,居然能够肆意抹黑,这部戏就是《龙珠传奇》.
李定国是什么人?年轻时,他是张献忠的义子,后来清军入川,大西覆亡,他和孙可望一起归顺了南明永历帝,成为抗清干将。李定国不只是具有精神力量的象征,他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在他领兵抗击清军时,不仅接连收复了广西、湖南,甚至还击毙了两名清朝王爷,一名是定南王孔有德,另一名是敬谨亲王尼堪,这便是著名的李定国“两蹶名王”。如今云南人仍然视定国为滇中的脊梁!云南人把他和诸葛武侯相提并论,为天下忠臣义士的表率。
李定国此人没有私心,一心从大局着想,前半生为了百姓疾苦反明,后半生为了汉室江山尽弃前嫌而反清,但无奈整个局面最终无法收拾。永历十七年,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捉走,绞死在昆明,李定国在缅甸郁郁而终,死前叮嘱自己的儿子李嗣兴:“宁死荒野,勿降乎。”讽刺的是,李定国死后没多久,他的儿子李嗣兴就投降了清廷,可这无损于人们认为李定国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抗清将领的评价。但《龙珠传奇》却丑化了这位历史人物。
剧中竟被描述成亲手杀害妻女的人,儿子嗣兴还为此与他断绝父子关系,严重歪曲和诋毁英雄,让英雄九泉之下不甘啊.
李定国还削了头发,留了辫子,躲在反清复明的大后方,七年无踪迹。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那段历史中,简直是扯淡.
最可气的是,编剧还编出一个跟李定国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在康熙身边当太监.
明星何中华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抗清名将李定国,一个是大内总管李德福。李德福剧中设定是李定国的孪生兄弟,自宫入宫当太监,成为康熙的大内总管,成为反清复明的幕后指挥。剧中李定国还被自己的儿子李嗣兴大骂残暴不仁,还污蔑他杀妻杀女,滑天下之大稽.
先不论现代清宫戏粉饰君王的严肃性,他们都是刽子手,屠杀汉人至少一亿,这不是重点,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百度,可到你们手里成了圣君,成了情圣,现在青少年接受历史知识,影视剧成了重要的渠道,一些不负责任的快节奏快产高产编剧团队,写的编的一些个历史剧,简直是误人子弟,祸害千年.
而我建议一些艺人也要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于错误严重的,甚至颠倒倾向的剧本,要抵制,否则,成为大家笑话和批评的对象,就不好了!
作者:实事求是,我听我闻,如是.我闻第四篇,作者静花园主,本名李启军,职业网名赣州房掌柜李启军,2003年进入网络,创建静花家族俱乐部,后抑郁症多年,逐渐淡出.本篇写于2019年7月10日下午1时,本篇,是本人针对历史剧的正视听之篇章,尊重历史,最大化的尊重史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