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心急如焚、时间紧迫的人,反而更想玩一会儿游戏或者刷一会儿短视频呢?直到看了一位心理医生的讲解才明白,人会因为压力变得焦虑,而人的本能会觉得,处理这样的焦虑情绪需要放松。所以,大脑很容易被一些轻松、愉快的东西诱惑,“就玩一会儿”“就看10分钟”,结果是,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焦虑变得越来越多了,需要放松的借口也越来越充分了,因此人就陷入了“好烦啊”→“放松一下吧”→“哎呀,来不及了”→“压力好大”→“再放松一下”的死循环。
如此说来,你并不迷茫,只是懒。你烦的不是正在做的事情,而是“唉,还有那么多事要做”。所以说,人越懒,就越烦。真正难的也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恐惧或者嫌弃。所以说,开始很难,开始了就不难。拖延会产生一种错觉,让你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明天就要考试了,所以今天打几场游戏,没事儿吧?明天就要减肥了,所以今天狠狠吃一顿,不过分吧?明天就要努力了,所以今天玩一下,没问题吧?于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既然这么多,那就再拖拖。
看过一期演讲,其中有个观点让我印象很深,他说:“比截止日期更要命的,是很多事情不会有人催你。”比如看望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或者从一段不合适的感情中脱身;比如是否要向某某表白、是不是该辞职了、要不要自己创业;又比如拥有八块腹肌、学会弹吉他、瘦20斤……这些目标是完全没有截止日期的。它们虽然很重要,但似乎不着急,所以我们可以无限期地拖下去。等到某一天突然想起,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错失了机会或者根本就没有了时间。
“那万一努力了,没有用呢?”“先努力了再说。”一件事情,如果你舍得花时间去做,你不可能不擅长它;如果你既擅长,又舍得花时间,你不可能得不到回报。
只有先努力了,你才会弄清楚,“我在竭尽全力的情况下,能做成什么”。然后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是可以豁出去拼一拼的。只有先努力了,你才能分清楚,“在豁出命努力、非常努力、比较努力、假装努力、不努力等不同的情况下,分别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然后你才能判断,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付出何种程度的努力?假如选择了偷懒,自己需要承担何种程度的损失?只有先努力了,你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节奏和前进方向,才有选择的余地、调整的空间。你才能分辨得出谁给的是经验、谁喂的是鸡汤、谁在拿大饼忽悠自己。
怕就怕,你空有一颗上进心,却在现实生活中活得既敷衍,又潦草;你一边痛恨自己的懒惰和拖延,一边又纵容自己沉溺在当下的安逸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