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
——怀念敏弟之六
文/冬辰
时间之轮运转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敏弟就读镇东九成湾黎里中学。学校已由原来的初级中学演变成兼具初高中学制的完全中学。在弟之高中阶段,那年秋日,黎中举办运动会,听说,敏弟将在短跑项目上一显身手。闻此信息,我甚觉疑虑:虽说弟兄俩幼时有一段练拳岁月,可这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体育禀赋。因秉性相对喜静而不好动、受特殊年代与家庭经济困难之双重影响致使体格并不强壮,我的竞技体育水平始终不高,性格、体质等跟我相近的敏弟,何以能在短跑项目上领先其同学,因而被推举代表班级参与百米竞赛、四百米接力等项目!
那时,我自1968年秋下乡插队落户后,已在黎乡长浜村历经数度春秋。农村劳动艰苦,但相对自由,向生产队长请假一天,不会不准,只要舍得少挣八九个工分价值五六毛钱。出于亲眼见证敏弟之短跑实际水平与为他加油鼓劲这两个目的,那日上午,我专门从乡下来到黎中操场,观看久违了的学生运动会。
较数年前我入读初中时的学校操场,模样大变,东边水塘早已填没,周匝径赛跑道已初具规模,赛道煤渣铺面,各道间白灰着色分隔;由教师担任的发令员左持颁令旗、右举发令枪、口衔哨子,已然就位行使使命;跑道两侧,间隔树立着一面面红旗,秋阳照耀下,观战的少男少女们兴致勃勃,或簇拥、或奔告。那场面热烈而令人激动,给人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似欲唤醒我意识深处曾经亲历的那一幕。
“砰”!随着发令枪响,运动员们如离弦之箭,由起跑线跃出,敏弟也在其中,一身白色流线型田径服,衬得清瘦的体型愈发精神;在足跟附有桩钉的田径鞋之驱弹下,昂首挺胸,胫拔加速。“加油、加油”的呐喊声四起,我与瑛妹诸亲友亦助威其间。快到终点了,亦师亦友的冷庆年先生情不自禁地冲入跑道,为运动员领跑提速。
到达终点了,这一组中,敏弟名列第一。赛后,据径赛成绩汇总统计,弟之百米赛跑成绩列入全校优胜者之列。
后来,在敏弟保存的学生时代相册中,我翻看到一帧合影,七八名矫健男生,穿着同样的白色田径服、也是后跟部附着桩钉的田径鞋,或蹲或站,一律意气风发。合影下方文字加注:黎里中学田径运动队。弟亦身居其中。
纵观黎里中学发展史,服务桑梓、培育英才、奉献家国、造福人民,是其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自柳亚子先生任校董会常务董事的黎里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初级中学肇建,即以“新文化”之“思潮学理”的“提倡”“讲求而实施”( 语见《新黎里》报发刊词)作为办学训辞,传授新文化,造就新青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黎里禊湖中学,秉持柳亚子先生创导的“求新”精神,突出文化知识传授,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输送建设人才;五十年代的“红专”结合路线同样是黎里中学的教学遵循;六七十年代以及往后的岁月中,黎里中学始终朝着毛主席指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阔步前进,为祖国源源不断地培养着革命和建设的后备力量。黎中培育人才,学子感恩母校。众多优秀人才从黎中走向社会,敏弟当属其中一员,他以母校为荣,他对母校葆有恒久的感恩之心!
观赛过后,在庆贺弟获得短跑好成绩之余,我确信:敏弟有着远胜于我的体育运动潜质。
诗曰:
追风百米具潜才,磨砺以须弓劲开。
未必严霜摧芥草,凛寒过后始春来。
于2024年11月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