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
不言天地至诚,而言天下至诚,可见非就天地本然而言,而是说人事,也不是说天下人都至诚,而是特指天下至诚之人,也就是圣人。圣人的视听言动完全发自天性,即所谓率性,从心所欲不逾矩,故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所谓尽人之性,人之天性都相同,故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这个人性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人性,如说人性很复杂,恰恰相反,在儒家看来,人性非常纯粹,一尘不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有没有被私欲遮蔽,圣人看得一清二楚。故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这句话借用王阳明的“心即理,心外无物”来理解最方便,这个心不是主观之心,不是说我认为它是什么就是什么,这个心乃指本心,本心体现天性,天性就是天理。也就是说,这个心是客观的。明白了这一点,就懂得什么是自然万物之性,自然之道是什么,就不会违背自然之道,人类一切活动都能遵循自然之性,这就是“能尽物之性”。
南怀瑾先生说,一旦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般若,则一悟百悟,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掌握之中,所谓自性圆满,就是这个意思。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易·说卦】幽赞于神明。【注】赞,明也。【疏】赞者,佐而助成,而令微者得着,故训爲明也。能够懂得自然之道,就可以明了天地万物化育的道理,顺应之,相向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驰。从这个意义上说,叫赞天地是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参,并列也。能够赞天地之化育,那么你就是天地,天地就是你,天地人三者合而为一体。南怀瑾先生说,佛并不神秘,佛就是你自己。
简言之,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能赞天地之化育、能与天地参,无非都是一个诚字。
朱子说:“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此自诚而明者之事也。”
朱子认为这一章是论述天道的,我认为更确切的说是讲人道与天道的关系。
------《中庸章句》审读3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