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聊对“势利”的理解,什么是势利?为何势利?势利背后隐藏的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些势利之人,究竟什么样的人会被贴上“势利”的标签呢?
百度汉语如此解释:势利是指以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他人。用老话说,就叫“看碟下菜”。在势利者眼中,对他人的分类十分简单,以财产或地位为标准划一个圈,圈内是有用之人,圈外是无用之人。这里的“有用”、“无用”视当事人需求而定,能满足需求即为“有用”,不能满足需求即为“无用”。而对于这两类人会采用不同的社交策略,对有用之人积极结交,作为稀缺人脉资源悉心维系,而对无用之人视而不见,无意理睬。
在势利者眼中,他人多是自己达成目标的工具,他人身上是否携带有自己所需的资源,这一点很重要。根据他人身上携带的资源流量,来评估这个人的可预期利益值。通过判断,自然有些人的可预期利益值高,有些人的可预期利益值低,最后再根据预期值的高低来切换社交策略。这时的他人,不管情愿与否,都被物化成了“工具”。
这里,我并不打算对“是否有用”的划分标准作道德评判,因为从目标达成角度来看,这并不失为一条捷径。当一个人明确知道自己目标是什么,想要什么时,只要这个欲望足够强烈,那他必然会去拓展尽可能多的资源,尤其是有用资源,而资源又大多附属在个人身上,于是想要获取有用资源,就不得不去结交拥有此类资源的他人,而财富和地位正是外显的鉴别标签。这种方法看似简单粗暴,但不得不承认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不然也不会有势利者的存在了。通过筛选,势利者已把很多无用资源排除在外,对于那些他眼中的“无用之人”无须给予过多的关注和关系维系,这也为他节省了时间、精力,以便更集中地投入到有用之人身上。
这个理在道德层面上似乎有些难以接受,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把有限的精力时间集中投入到目标的实现上无可厚非。
然而,今早听伯凡日知录有提到“明局”与“暗局”,我想我对“势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势利”说白了,只注重当前对自己有用的人,并非明智之举,反而有短视之嫌,是一种静态认知模式。当前的无用之人并不表示一直无用,也许未来有大用,而当前的有用之人也并不代表未来依然有用。个人价值是动态变化的,如果只以当下价值作为判断标准,势必是目光短浅的。
借用吴伯凡说的“明局”与“暗局”,势利者以当下资源拥有量来划分他人,其实只看到了眼下的“明局”,自以为走了一步高棋,但很难走远,因为很可能会败在“暗局”上。这也是为何“人算不如天算”,因为人看到的只是“明局”,而天布下的却是“暗局”。因此,有格局的人必不是势利之人。
与其以“是否有用”来标签他人,倒不如用“是否有趣”来寻找人生佳友。人生那么短,与有趣的人在一起才不负此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