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宁语言(郭艾晨)

作者: 郭艾晨 | 来源:发表于2023-10-02 20:51 被阅读0次

阅读蒲宁的散文,这行为本是一件尖锐的事。默然于心,沉思良久,寻求鄙视他的理由,却每每没有结果。他是一个严肃而不失风趣的人,怀念逝去的贵族情调,有着乡愁的内心暗疾,但是他的语言是活泼的,有时是妩媚的,尽量传达生活的质感,自己的思想气息。

他描写的景色是自己的景色,不是普里什文、德富芦花那样只是做大自然的摄像者。他讲述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是沈从文那样要做文化地理学家或民俗学家。他记叙事件和人物的出发点似乎不是为了发表,向世人宣讲,而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珍贵或痛苦的印象。他像贵族衣着用具一样考究自己的语言和句式,快慢的节奏长短的文字本身是内心情绪的外化,也就是文从心出,不紧不慢,紧要处工笔细描,繁缛处删减无情。如果印象的引桥是拖沓而拙劣的,他宁愿选择最经济的过渡,或者消弭过渡的痕迹,用柔和的语句编织起来。如果这些还是一种无奈,他宁愿选择分节或空格的散记。

我有时怀疑,他的这种功力并非他的个性使然,或是俄罗斯散文的传统,而是向莫泊桑及其老师学习文字技法的结果。他很强调印象的准确、表达的完整和意趣的营构,可谓深得文字之三昧。我怀疑他总以一个老编辑的挑剔眼光来约束自己的创作,好让语言艺术本身获得足够的尊严。他阴郁而不颓废,爱美而不猥亵,调侃而不恶言,有点四平八稳的嫌疑,但是其俏皮灵动的文字组装术,又消解了人们对其熠熠才华的顾虑。

他刻意文体的精美与完善,却又常使人忘掉文体的界限,比如小说和散文的区别?还有人类文字表述手法的界限,比如我已分不清描写与抒情的区别。如果以描述来衡量他传达自我感觉的程度,我可能会指责他像一般作家那样过于在意对表达对象的表达,在意受众的接受惯性,如果那样,文字语言和口头语言还有什么差别,文字的尊严还不是要被打上折扣?但是看看《安东诺夫苹果》吧,整个不都是在涂抹自己的感觉而没有顾忌外界的存在吗?文字不过是自己内心表达与宣泄的工具,作者才是它唯一可靠的读者。

但是,作为一种非体力活的艺术品,它还是需要自己的规矩与法度,比如文字数量的多少不代表体验的深浅,而在于读者对它注视的时间与程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蒲宁语言(郭艾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ns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