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别人的网名。不管是现在常用的微信的昵称,还是在各大平台注册时给自己编辑的用户名。所有这些形式的昵称,都可成为我们广义的名字。
每次取新名字之前,似乎都绞尽脑汁想半天,最后还是用了最经常在脑海闪现的几个字拼凑而成。运气不好的时候,想了老半天的名字,居然因为跟别人重复而不能使用。
互联网上的昵称可以任意发挥,但有什么好点子时,总体还得“先下手为强”。于是一有空也总会留意一下其他人的各式各样的名字,的确觉得好玩。
以前总想尽量让自己的新名字无论如何有点什么寓意,就像小时候同学之间流行手写信的时候在信的结尾留下的笔名一样(我曾在写信时给自己取了“鱼的眼泪”这么一个笔名,觉得又好听又文艺,还带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忧伤,很适合当时那个年纪)。
可以说,每个昵称,或多或少带有他自己身上的影子。要么是曾一度迷恋的某个影视动漫人物(永远的黑猫警长、杰克船长不出海,千与千寻),要么是百吃不厌的某个食物(草莓味的风,长岛冰茶),或是能唤起某个情绪的事物,宠物、草木、城市(柠檬味的猫,伦敦今天别下雨),又或者,故意把语序调到过来,或在人们一贯使用的词语里,强调否定意味(诺亚不方舟,星星不会眨眼)。
有时偶尔注意到这些网名,多停留几秒,就着实觉得很有意思。看到好玩的名字,忍不住好奇,竟然会有这么脑洞大开的人,看来我还是太循规蹈矩了,无论在哪,似乎都只用那几个字。
与其说是执着专一,不如说是自己想象力不够丰富,或者压根就没想到过,就跟你不明白这世上活法多了去了一样,知道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但我真的又不是一个人。当初我们刚用上QQ的时候,起的网名都是很非主流的,长辈们那时看到这些,大概都对我们这一代大失所望,认为这是空虚堕落的一代吧。
现在再看我们刚用起微信时给自己设定的微信号(不是昵称),只能由字母和数字构成,因此这一连串看似无规律的编码里,总是能找到中英文名字的缩写、或生日或某种有一定关系的数字的影子。
当然也有毫不在意,完全由系统生成的连串条码,像我父母那一代好多都是那样的操作。
抛开身份证上的姓名,这些其他的昵称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重新选择做自己的机会,从定义自己的“新名字”开始。因为初始的名字我们无可选择,但后天完全能打造自己的招牌。
我的名字,曾始终如一,但是时候换点新口味了。
观察一下你身边人的“新名字”,指不定也会有新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