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式生活艺术【竹】

作者: Monktemple | 来源:发表于2018-05-08 20:19 被阅读107次

    据史迹研判,华人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延承至今其应用与文化传习渗入建筑、家居、服饰、饮食、文学、音乐、艺术创作、出行等的方方面面。

    自殷商时代先秦诸子遗存的竹片简牍、簟床舍寨、盘钵佳馐、竹管笙箫、笠、篮、篓、筏....

    从粗陋到雅致、从生活器物到文化衍生....

    时至今日,竹料的应用更广泛、更细腻,也正随时代变迁融会于当下的生活场景。

    苞松茂

    早在新时期时代,人类开始定居生活的时候,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殷商时期,竹简被广泛应用和传播,竹藤的编织纹样日渐丰富;

    春秋战国时代,竹子的利用率明显擢升,品类繁多:席、帘、笥、岌、扇、篮、篓、筐、箕、竹弓、桔槔、高转筒车、抛车(抛石机)等,制竹工艺逐渐成熟并普遍被应用,图案更丰富,编织技法更细腻、更发达;

    短柄竹编扇(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楚墓出土)

    到了秦汉时期,竹编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且竹料被用作宫殿建造;

    儒家经典《周礼·春官宗伯》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八音之内以竹为首,竹音之内以管为先;

    魏晋·楼兰竹简

    晋朝,竹料始用于造纸术,南宋时期竹纸盛行;

    隋唐时期,竹料始用于艺术创作:竹雕、竹刻、竹马戏等;

    范遥青竹刻

    文化发达的宋元时期,竹料应用突破其实用功能,器物玩赏始盛行,一大批文化素养深彻的文人士大夫,用他们的艺术审美思想和要求带动了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竹篮、竹筒等成为推崇清雅脱俗的文人雅士理想的插花用具。

    明清时期,竹丝镶嵌工艺应时而生,竹制工艺再度飞升并融汇漆器等工艺;

    清末及民国动荡、战乱的年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发展严重受创,直至抗战胜利,竹制工艺及其文化渐渐复苏。然而,进入21世纪后,竹器制作工艺的成长进程脱轨于急速跃进的市场竞争,以致传承逆境。幸而,部分珍存的制竹技艺及其文化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适宜于当下社会的景况生存、承袭。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

    有史以来,竹不但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的物态使用价值,亦深博濡染着文化生活。

    竹因中空有节,被赋予虚心守节的人格特质,在中国自古与梅、兰、菊并喻为“四君子”,且历代文人与竹子有着不解之缘。

    文人喜竹、咏竹多著眼于高风劲节,坚贞不屈....正始年间,席与竹林之下对饮、纵歌,肆意酣畅的“竹林七贤”;盛唐时期,桀骜不驯、倜傥不羁的“竹溪六逸”;古文领袖“唐宋八大家”;纵横驰骋、直抒胸臆的“扬州八怪”等等。

    宋四家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诗曰:「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一语道白鲜嫩竹笋食之甘美。

    梅花道人吴镇《野竹》诗曰︰「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泣澳风烟多。」寄情于景,借竹隐喻坚贞、刚毅、清幽、谦逊、离群索居的贤者。

    郑板桥《竹石》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从植物根性取譬其耐风坚韧的特性,借物喻人,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蕴藉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 本篇 -

    专注于中式生活方式的观察与分享,信息转载请私信或留言获取授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统中式生活艺术【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ow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