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鸿章为了逃命,想方设法激怒老师曾国藩

李鸿章为了逃命,想方设法激怒老师曾国藩

作者: 冯俊龙 | 来源:发表于2022-03-23 00:00 被阅读0次

曾国藩祁门之险,不但一开始李鸿章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后来的事实证明李鸿章确实所见非虚。要是太平军情报工作再做得仔细一点,侦知曾国藩就在祁门,那李鸿章算是又一次死里逃生。

咸丰十年(1860),曾国藩实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其时,湘勇正全力以赴围攻安庆。曾国藩等认为只有先取安庆,攻取金陵(南京,太平军占领时称为“天京”)才有把握。但咸丰为占领赋税重地浙江,强令曾国藩从浙江入手,先占领苏州、常州,再包围金陵。这与曾国藩制定的从长江上游着手攻取金陵的战略方针刚好相反。

皇帝的命令虽然是错误的,但肯定不能违背。曾国藩明白太平军陈玉成冲向祁门是为了解安庆之围,于是坚决不撤围安庆之兵。而且,为了减轻围攻安庆的九弟曾国荃的压力,曾国藩不顾一切将总督府移驻祁门。

祁门地处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四面高山环绕,只有一条官道东通杭(洲)、(江)苏,西连赣、闽,上达安庆、金陵,下抵南昌至武汉。此地看似可攻可守,确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国藩兵驻祁门,首先是安慰焦急不安的朝廷,也时时刻刻威慑着江浙局势。

但是一旦切断与外界相连的通道,祁门形如覆瓮。不过,徽州乃祁门门户,只要守住徽州,祁门也就险而无危。岂料,派出守护祁门的湘军将领李元度,书生意气,轻易丢掉了徽州,祁门迅即危如累卵。

李鸿章等曾氏秘书班子的文员,手不能战但口都能说,本来就力阻曾国藩驻扎祁门,但不料曾国藩既有体察圣意之虑,更有牵制太平军、照顾围攻安庆胞弟曾国荃之想法,所以李鸿章等人苦谏未果。等到李元度战败,祁门已如将覆之巢、将扣之瓮,迟一时,太平军杀来,脑袋就会搬家。

有过几回死里逃生经历的李鸿章,不由得黯然神伤,心忧如焚。

咸丰三年(1853),吕贤基困守舒城,前来援救的李鸿章也陪侍在侧。兵士们四下逃命,吕贤基准备以死报国。李家老仆刘斗斋将李鸿章引到僻静处,牵马示意。李鸿章不及细想,翻身上马,逃之夭夭。第二日,太平军攻下舒城,吕贤基投水而死。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忽然去世竟然挽救了儿子一命。这是咸丰五年(1855),李鸿章在配合安徽巡抚攻下含山之后,再次配合副都统忠泰乘胜攻打巢县太平军。但这次运气似乎不太好。双方僵持不下,且清军逐渐抵挡不住。眼看就要兵败阵亡,此时李鸿章突然接到父亲李文安去世的消息。于是,李鸿章趁机离开前线回家为父亲料理后事。李鸿章刚走不久,太平军就发起猛烈进攻,清军全军覆没,副都统忠泰战死。

咸丰八年(1858),在家为父守制的李鸿章,家乡庐州(今安徽合肥)再次遭遇太平军攻陷,只好携带家眷仓皇出逃,辗转至南昌,投靠兄长李瀚章。李鸿章出逃之后,太平军将李家老宅付之一炬。

前几次侥幸逃生,至今想来心惊胆颤。幸好凑巧有某种偶然因素,况且那时自己在外苟且,尚可偷生。但这次是在老师曾国藩眼皮底下,万万不可做出贪生拍死之状。老师曾国藩素以“诚”修身,亦以“诚”待人。临阵出逃,生而无颜,成事为何?但此命已休,还谈何成事?

到底是李鸿章,生死之间,眉头没皱,计已想妥。

既然阻挡不了曾老师驻师祁门,眼下祁门屏障徽州又失,守护徽州之将李元度肯定会被曾老师参劾。那就从这里寻找脱身之计。

果然,曾国藩知道李元度不但违逆自己的军事意旨,而且兵败不归,在外盘旋日久,甚少悔意,不由得怒火升腾,马上要弹劾李元度。李鸿章以种种理由劝阻未果,竟然率领一众秘书跪谏。前线战事火烧眉毛,后方众臣心如火燎,李鸿章再如此折腾,祁门大营更是乱得不可开交。虽然此时曾国藩早就枕剑而眠,但毕竟是一军主将,不到最后关头,不能先自顾名节杀身成仁,丢下大营不管。

“李次青(李元度字次青)一直跟随您,数年以来战功累累,您也亲口说过‘三不忘’,今以一城之失,就要参劾,岂不是要寒了湘勇将士们的心?”李鸿章义正辞严,说话掷地有声。李元度救过曾国藩三次命,被曾国藩称为“三不忘”,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但正是这“三不忘”,让曾国藩恼怒成羞,他大声叫到:“我不能因私枉法!李元度犯了国法,自当参劾。”要李鸿章赶快拟稿上奏。

曾国藩的刚硬,自然是李鸿章逃生的“软肋”。李鸿章很是委屈,也大声吼道:“老师既然坚持参劾李次青,门生不敢拟稿!”

“你不拟,我自拟!”气昏了头的曾国藩,狠狠地盯了李鸿章一眼,这小子,今天吃了豹子胆?竟然当着众人的面顶撞起我来了?于是毫不示弱地回了一句。思维不及学生李鸿章跳跃的曾国藩,哪里知道这是学生李鸿章“高明”的“逃生之计”。心思缜密的李鸿章,早就等着老师曾国藩这句话。

“恩师既然不需要门生,门生就此告辞!”李鸿章面露哀伤,内心狂喜。

曾国藩一愣神,一句话夺口而出:“请自便!”在曾国藩的心中,对李鸿章这种为了维护一个败军之将而不惜与老师闹翻的学生,该是多么失望。他完全没有想到,他的学生不是因为珍惜“战友情”,而是为了自己能够“光明正大”逃命,才想方设法激怒了他。

李鸿章寻机逃生的目的达到,但内心还是有些不舍。想到不久之后,老师可能就要以身殉国,自此一别,就是阴阳两隔,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弯腰深深一鞠躬,李鸿章转身,毅然绝然离开祁门险地。

幸运的是,太平军的情报部门竟然没有“忠于职守”,不知道两江总督府设在祁门,他们一心要割脑袋的“曾妖头”,曾经就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肝胆俱裂”。

祁门之险,是曾国藩军事生涯中的又一次失败,也是李鸿章性格圆滑的再一次证明。

相关文章

  • 李鸿章为了逃命,想方设法激怒老师曾国藩

    曾国藩祁门之险,不但一开始李鸿章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后来的事实证明李鸿章确实所见非虚。要是太平军情报工作再做得仔细一...

  • 【21/6 茶余偶谈】曾李之格局

    道光二十五年(1845),会试落榜的李鸿章投帖拜入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曾国藩成为了李鸿章一生的大贵人。曾国藩...

  • 稳重低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压舱石

    年轻时,中学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李鸿章拜见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是同年进士,曾在翰林院时,当过李鸿章的老...

  • 曾国藩的好学生-李鸿章

    曾国藩与李鸿章关系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是同事,李鸿章青年时来京做官,当过曾国藩的学生,这时候,关系交浅。直到曾国藩...

  • “诚”可贵

    今日阅读《曾国藩传》345-353页 ☼李鸿章正式接班 ✔️对李鸿章的借故拖延,曾国藩并没有生气,他愿意为李鸿章做...

  • 《李鸿章大传》阅读感悟(二):致歉中的师生俩

    《李鸿章大传》原文摘录: 在曾国藩带兵击败了太平军,攻下了金陵,被封为了一等伯。 为了攻打苏州,李鸿章扣押了淮扬水...

  • “算计”出来的“智慧”

    曾国藩的衣钵传人李鸿章,实在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李鸿章身上,可以寻觅到曾国藩身上的影子,但除却李鸿章身上自带...

  • 饭桌上的杂谈

    饭时,儿子问起李鸿章是谁? 老母瞬间易中天附体:从李鸿章讲到曾国藩,从曾国藩讲到太平天国,从太平天...

  • 招聘故事:曾国藩的选人之道

    故事: 有一次,李鸿章带着三个人去见曾国藩,碰巧曾国藩出去散步,李鸿章便让此三人在门口等候。 当曾国藩回来的时候,...

  • 褪去浮华,再现真实李鸿章

    褪去浮华,再现真实李鸿章 ————读《李鸿章传》有感 近代晚清名臣有四人,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鸿章为了逃命,想方设法激怒老师曾国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pn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