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拆不成器
制定了标准,别人偏是不听?

制定了标准,别人偏是不听?

作者: 草莓大人_雪波 | 来源:发表于2022-03-21 23:02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在三级拆书家群里,有小伙伴求助:

    “昨天,我给17个人都发了个人信息填报表,表格内容比较简单,无非是一些年龄、性别、工作年限等。为了填写规范,我附上了填表要求和示范样例,结果大家还是填得五花八门。就比如年龄这一项,有人写‘36’,有人写‘36岁’,还有人写‘36岁零3个月’,工作简历这一项更是奇形怪状,无法描述。我的困惑是,如何让同事都按标准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返工?”

    让我没来由想起宋小宝那句台词:“这后宫佳丽三千,皇上就偏偏宠我一人,于是我就劝皇上,一定要雨露均沾,可皇上非是不听呐。 皇上啊,就宠我,就宠我。”

    忽略凡尔赛的成分,这句式用来吐槽自行其是的人,也挺好用。

    我让你往东,你非是不听,就往东北,就往东北,你是东北虎啊,怕离山久了被猴子篡位。我劝你早睡,你非是不听,就熬夜,就熬夜,你是路灯啊,比谁都能熬。我让你按规范填表,你非是不听,就瞎填,就瞎填,你是真瞎啊,净给我整幺蛾子。

    又不是《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明明有标准、有示范,这么简单一张表,为啥就是填不齐整?难道标准约束不了人的行为?

    有人说,因为对于标准的理解,每个人不一样。

    比如“正常人每天应当补充适量的水分”,可视为大家都认同的常识或标准。但一天要喝多少水?有人说八杯水,有人对数量不同意,有人对杯子大小有异议,有人对喝什么水有不同看法。

    归根结底,标准都是人定的,对人的行为有约束作用,但没那么大。对同一件事物的判断,人们总会出现不同的看法,这种情况,在丹尼尔·卡尼曼新作《噪声》中被称为“噪声”。什么是噪声?书中将其定义为:判断中不必要存在的变异性。

    《噪声》

    这个定义乍一看,你不一定看得懂,你要仔细看才能确定,确实看不懂。

    此处的噪声,不是你听到的各种杂音,它不一定是声音。它指的是人们在判断中出现分歧、差异、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常出现于群体决策中。你可能会说这很正常呀,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人更是如此,多样性才使得这个世界五彩缤纷。话虽如此,但在某些领域或事件中,多样性的判断往往意味着灾难,比如:

    对于同一个患者是否患有肺炎、心脏病等,不同医生会有不同的判断,这可是关乎人命的大事;对于同样的犯罪行为,不同法官的判决也不同,有的判3年,有的判7年,这涉及到人权及司法公正性;对于同一个面试者,几位面试官的意见不同,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你在选择对象时,七大姑八大姨纷纷出主意,也许是其中一个理由打动了你,选择了某人,从此你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对于同一支股票,“砖家们”对其未来走势的判断也各不相同,何时买、何时卖大有讲究,请看紧你的钱袋子。

    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丹尼尔·卡尼曼说:哪里有判断,哪里就有噪声。越是判断复杂的问题,就越会产生大量的噪声。

    想象一个光滑的坡面,将一个光滑的小球放在坡顶某个点,让它自由滚下来,在不考虑其他阻力的情况下,小球每次运动轨迹会一样吗?很难一样。如果坡面或球面变得粗糙、不规则,运动轨迹将变得更为复杂,更不可预测,也就是噪声变得更多。

    换句话说,噪声是不可预测的随机误差,它有三种类型:

    1、水平噪声,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产生的噪声。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的判断不同。前面所举例子多为水平噪声。比如法官们对同一案例判决时,有的判3年,有的判7年。

    2、模式噪声,指的是个人偏好产生的噪声。比如某法官对白领一向有好感,对白领的判决相对较轻。

    3、情境噪声,指的是个体在不同情境下、不同场合下出现的噪声,主要来源是人的情绪。比如某法官心情好时,判决时下手就轻,心情不好时下手重。

    搞清楚噪声的概念,有什么用呢?在《噪声》书中称,它反映的是人类主观判断的缺陷,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它的存在。在当今信息纵横的复杂世界里,要想提高判断的品质或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你要先意识到噪声的存在,继而才会有意识地去减少噪声。

    行文至此,噪声这个概念想必已经在你的脑海里了,未来某一刻,当你要做判断或决策时,它或许会不自觉地蹦出来,提醒你噪声出现了。

    接下来,就是如何减少噪声?

    作者给出一个方法:制定规则。规则与标准都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方式,但作者认为标准引发噪声,规则却不会,原书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规则旨在消除实施者的自由裁量权,而标准则会授予实施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这也是标准和规则的区别所在,简言之,标准可以让你有发挥的空间,而规则没有,以下表为例:

    从表中可以看出,相较之下,规则比标准更细化、量化,没有留给你太多“腾挪”的余地。你不用解释什么叫“谨慎驾驶”,不用纠结“次数过多”到底是多少次,不用搞清楚“合理”如何衡量,按规则办事就完了。

    标准允许人们“视具体情况而定”,所以会产生噪声,因为每个人对标准的理解不同。而规则简化了人们的理解,从而减少噪声。

    比如买股票,无论你参考了什么技术指标、交易指南,都容易受个人情绪的影响,要么恐惧,看准了不敢下手,刚跌了一点就害怕得赶紧卖掉;要么贪婪,想赚更多便一直拿,结果行情反转,失去最佳卖出时机,亏了还想少亏点,期待奇迹出现,拿着不肯出,结果被迫成了股东。

    反之,若是采用量化交易,用规则、算法、模型、程序去代替你买卖股票,将能减少大量的噪声,不会因为你的情绪变化而更改交易计划。

    回到文章开头,如何让同事按标准填表?答案就是制定规则,比如“年龄”项设置下拉选项,只能选,不能填。若是“工作简历”这样比较个性化的项目,则大可不必要求太高,不必一定要遵守某种规则,只要在“合理”的标准范围内即可。

    总之,标准引发噪声,规则减少噪声,减少噪声可以提高判断品质,但并非每一个领域都要禁止噪声,选择规则还是标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制定了标准,别人偏是不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st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