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全书最后一个字,合上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得知这本书问世到预购到拿到手,心情都格外特别与期待。而从开始读第一个字开始,又是万分的不舍,忍着没有一蹴而就而是分了四五天左右时间慢慢读完,因为我知道,这种过程弥足珍贵,一旦过去,再觅不易,犹如一场等待已久的旅程。然而,我预知了这旅程的美好,却没有预知旅程中会遭遇的恸心。
有点想不起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沈从文的,最早可能要追溯到看那个电影《边城》,之后开始看小说,看沈家书信,看各种和沈从文有关的周边——看他自己的书法作品,看讲合肥四姐妹的书,看张充和的书画,看周有光的书,看汪曾祺的书,看黄永玉的九十画展。一切和沈从文有关的我都会关注会有兴趣,甚至因为从小时候就知道沈虎雏是家里人的大学老师而数度兴奋不已,甚至留意虎耳草这种沈从文最喜欢也在书中提及的花草,当然,我一直想去凤凰。
别人问我为什么喜欢沈从文,总是觉得一句两句说不清,其实,很简单,看一遍《边城》你就明白。所以我对问我的人总是说得很短,他是我看过的作家里把中文写得最美的人。
是的,他是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最意犹未尽的含蓄之美的人。
我承认,我喜欢沈从文前半生的文字,但对他的后半生知之甚少,虽然几年前有一次下大暴雨,正好去听一个跟他有关的讲座,那天抱回了那本厚厚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但惭愧的是一直没有细细品阅。而知道复旦张新颖开的课——沈从文精读,心向往之很久,甚至戏谑地想,去复旦听讲沈从文的课,一定可以进我这辈子最想做的事情排行榜前十。
心愿无法达成却看到了以文字形式出现在面前的张新颖的新书,虔诚之心可想而知。读到文革中沈从文下放前好似要与张兆和生死离别般拿出张兆和写给他的第一封信如若珍宝,我哭了;读到老年沈从文生前最后一次返乡凤凰,我哭了;读到垂暮的他因为看到黄永玉给他找到自己十九岁时写的碑文而像孩子一样流泪时,我哭了;还有最终的撒手人寰,我也哭了。
很难说清被感动的东西是什么,似乎很简单,又似乎很复杂。这种感悟也许只有一路欣赏沈从文注意沈从文的人可能才有体会。而张新颖此次全书的风格应该也是沈从文一直喜欢的笔调:着墨不多,平和冷静,而情绪张力十足,喜怒哀乐,任凭读者领悟。
原文链接http://book.douban.com/review/673598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