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断舍离”很火的样子。不懂什么“怦然心动”根本没法在道上混的赶脚。
衣服断舍离了,该扔扔该送送,腾出大衣柜给你的好衣服们。
社交断舍离了,该推推该拒拒,腾出时间给真正重要的人。
信息断舍离了,该关关该删删,腾出时间做一直想做没机会做的事。
哎呀,那叫一个如释重负,神清气爽!
然而架不住有些人“扔扔扔”其实是为了“买买买”额~
什么都在断舍离,偏偏读书还要拼体力。
看到人家说“一年读够200本”顿时开始恐慌了。看到人家总结2015书单写看了多少本书,多少电影,顿时内心一顿愧疚了。
嗨,跟谁过不去呢?
读书是为了什么?
为了变得(或者说显得)更聪明?为了多一些谈资?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有趣?
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沟通,与作者的沟通。
阅读小说,那就是听人讲故事呗。阅读工具书,那就是让人给自己上课呗。阅读论文,那就是了解人家的研究成果呗。
你可以5分钟读完一本书,一年读个500本,就像在各种相亲活动上跟N个人打个照面。见的人再多,有意思么?
你可以在我读完一遍的时候读完第9遍,然而我不确定见过10面的泛泛之交一定抵得过灯下促膝的彻夜长谈。
哦,不是一定要翻完一本书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看。就像吃碗小面,第一口就知道好不好吃,不需要吃完。
在谁都能写本书的时代,早已不是“开卷有益”了。
阅读工具书,重在运用。每个人,每本书的系统和方法都略有差异,自己实践能用出来的部分,才是读此类书真正有效的部分。
阅读语录,哲思,论文,观点,重在了解作者的思维体系,逻辑推论。
阅读小说,故事,则是各有侧重了。有人爱看情节离奇,有人爱看描写下细,有人喜欢宏大背景,有人喜欢超凡想象。有人爱三体,有人爱穿越,有人爱摸金。这个速度,更是因人而异了。
当然,其实所有的方法论,所有的文字背后都是价值观,选择被某本书某篇文章洗脑之前,至少先弄明白作者传递了什么样的三观吧。
唏哩呼噜读上几百本,看起来好似该去的景点都去了,实质跟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行团有啥区别呢?
其实好多畅销书里的内容,几百字就说清楚了。
例如时间管理经典工具“番茄钟”和“吃掉那只青蛙”,其实一篇“普瑞玛法则”就搞定。区别只在于“番茄”和“青蛙”把东西嚼烂了喂到嘴里,看你咽不咽。“普瑞玛”则只是给你一个原材料,要吃得自己动动手切成块炒成菜。
迫切要用的时候,我选前面那种书。训练自己思考和实践能力的时候,我选后面那种阅读。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朋友。
我曾快速阅读好些畅销书,读下来好多觉得“面目可憎”,慢慢对此类书就失去兴趣,至少不会再逼着自己“必须读完”。
我也曾闲暇翻看图书馆随意遇见的书,现在已然忘了书名,然而书中所记录的那些左岸轶事仍然让人印象深刻。
总之,读了多少书,观了多少影,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那些数字其实跟你都没关系。除了拿来显摆,没有别的用处。
真正有关系的是,这些书对你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真正重要的是,这些书如何重塑你的生命?
新的一年,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