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看《蓝夜》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知道其中的内容有些沉重。但没想到真正看完以后感觉比我以为的还要复杂、凝重。而且涉及到很多我们人生中随时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我至今没弄明白这本书究竟是作者多大岁数时候完成的。反正书中有提到她75岁时候的事,说明在撰写此书时作者的岁数至少已超过75岁。在如此高龄的情况下还能完成这样的作品,本身就很令人钦佩。而这位老妇人在书中所写的人生感悟,更是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份宝贵的人生经验,很有参考价值。
作者琼•狄迪恩(图片来自网络)最初看《蓝夜》这本书的相关介绍,得知作者琼•狄迪恩(Joan Didion)在丈夫去世后,唯一的女儿也突然病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令她十分悲痛。作为一名昔日的女作家、记者、编剧,显然她更擅长运用文字抚慰心灵的伤痛。我本想通过她这本书,弄清楚老来丧子后老人家内心的一些感受。比如:什么是她最忌讳的?什么是她最放不下的?孩子去世多久后,她才能走出那段阴霾……
《蓝夜》(图片来自网络)刚开始看《蓝夜》时,我感觉这是一位痛失爱女后的母亲,在用文字倾诉她对女儿的愧疚。我甚至觉得这些文字只是一种作者为了寻求摆脱痛苦的宣泄方式,她也确实借此获得了一种走出悲伤的力量。仿佛作者只是回顾女儿的一些往事,而在这些回顾中并没有掺杂作者的感情。它就像一篇陈述以往事实的新闻报道,没有什么形容词。我猜让我形成这种印象,并不是翻译的问题,而是作者本身的表达就这样。越看到后来的内容,越让我感觉《蓝夜》这本书更适合那些人生经历过一些重大挫折打击,有一定人生经验的读者。也只有那样的读者才更能体会作者的表述与心境。
尽管我也已经是年近不惑了,但和同龄人比我还没结婚,也没有孩子,所以考虑事物的角度可能和已为人父母的人还是不太一样。即使身边也有人收养孩子,或者是坚持做丁克,再或者是中年丧子自己无法再生育也不并不想收养孩子,可我并没有亲耳听他们表述过对收养孩子等问题的看法,最多也就是听别人转述过。所以当我在《蓝夜》中看到作者的女儿是收养的而非亲生的,且她很早就已经让孩子知道了这个事实,这让我感到很意外。
对于收养孩子的问题,就我所知我身边有长辈中年丧子后,考虑到老了以后需要有人照顾,既然自己已经不能再生育了,索性选择收养了一个孩子。但也有另一家长辈情况也类似,却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大概是觉得收养的孩子不如自己亲生的感情深,所以就那样无儿无女的过着下半生。还有一个我认识的被收养的孩子,长大后亲生兄弟姐妹找上门了,听说他只是去见了,并没有认亲,后来应该也没再联络。而且那个被收养的孩子在学生时代就被同学和邻居小孩嘲笑是抱来的,所以对于自己的身世问题,他心中早已有数。
而在《蓝夜》这本书中,至少从作者的讲述来看,她把收养女儿的事早早向孩子挑明是明智的。不然,如果是由外人告诉孩子真相,可能对孩子来说打击会更大。更何况作者女儿的亲妹妹后来也主动来寻亲了。而女儿在经历过最初认亲的兴奋后,也逐渐发现了与血亲之间的隔阂及频繁联系带来的困扰。作者的女儿并没有因为找到了亲人,之后就与养父母疏远。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更体现出了这对非亲生母女间的感情还是挺深的。
然而,我觉得《蓝夜》的作者最初收养女儿的心态,像是添置了一个可爱洋娃娃回家,并没有像普通家庭生孩子那样做好充分的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准备。而且,作者在女儿的童年疏于照顾与陪伴,整天带着孩子奔波于各地的办公场所,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这对女儿的成长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这在我看来也正是作者对女儿感到内疚的一点。此外,和大多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一样,两代人对彼此都不够了解。当女儿去世后,作者看着女儿往日留下的一些文字,或者回想到女儿的一些生活片段,才发觉对女儿有种“最熟悉的陌生人”之感。类似的情况在如今的很多家庭中其实都存在。
蓝夜(图片来自网络)总之,对于《蓝夜》这本书中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我觉得自己人生阅历还不够,仍无法完全理解和体会到其中的精髓。但不可否认,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关于收养、疾病、生死、孤独终老、恐惧失去等等很多有深度、值得细细体会的人生问题。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老妈看,也许她看过后会有与我不太一样的感悟。就像《蓝夜》这本书的封面那样,不是一般光滑的,而是带着折皱纹路,很有质感,仿佛人生中要经历过一些沧桑与磨难才能读懂它。如同蓝夜的美景终将结束,每个人的人生早晚要面对的死亡与消失问题。不过即使人死了,也仍旧可以活在别人的美好记忆中。(作者:李淑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