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就像一植物的生长,要开花,最终还要结果,不可以只是开花,或只结果。
因为,只是开花,没了延续;只是结果,过于神奇。
一篇文章就应体现一个完整动作:你看到一个盒子,你想知道里面有什么,你打开盖子,看完里面的东西,心满意足之后,你应该优雅的合上盖子,然后离开。
一篇文章,不能如语录、格言乃至宪法那样,只是颁布条文命令,而没有半句的解释和说明。这样的文章高度的凝炼,高度的闭合,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感觉,最关键的是这样的文章拒绝了沟通交流,全然不顾及读者的认知和感受。
但是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写,我们内心有了感触,就要去抒发,而抒发出来的东西都是你大脑潜意识加工好的产品。至于你大脑是怎么加工的,没人知道,你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你没有去反观自己的思维过程,换句话说,你缺乏元认知。
由此,只是给出结论的闭合文章,是一种“自我障碍”的表现,其实就算是写一首诗,你也不可以封闭,你表现的情感也要是开放的,不然别人根本无法感受到。
同样,一篇文章也不能只是抛出问题,提出质疑,更不能放纵自己的联想能力,使自己的思维任意飞舞。最关键的是不能只是一味相信分析的力量,把一切都拆解的支离破碎。因为,彻底的分解,就好比一场地震把所有的房屋都振倒,只剩下一片废墟。
我们迫切的想要看到真相,看到背后的东西,而分析就如同一把“利刃”,划开那表面的皮层,显露出血和肉。
分析,会给人真诚的感觉,给人愿意交流和商讨的感受。但是每个人的经验和知识都是不同的,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觉得你是完全清楚明白如赤子般,所以你分析地再多再久,总还有一些东西还没分析到。
更关键的是,为了分析更多,你会发现你“自己”是个阻碍,你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阻碍了你的分析,因为分析要求开放和坦白,这就是无我。
最终,你的分析会变成机械般的数据分析,你完全在分析之外了。
由此,分的终极是“无我”,合的终极是“有我”。两者是文章的极点,真正的好文章应该是要找到分与合之平衡点。
开合要有常,开合要有度。
在一开一合中,好文章就出现了。
利用开合,我们可以组合出不同的文章类型和风格,在不同的场合,需要开合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在工作场合,领导说话或文章,是合多于开的;
员工则应多写开;
在家庭中,表达爱意和关心时,应该多合,而不要开,在讨论问题时则要耐心的多开而少合;
在与自己交流时,多开,少合,这是因为你得多剖开自己看看,好让自己获得一些精神上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