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完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前四章,对孩子和自己的处境和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发现自己在书里那些文字的提醒和指点下,更加的用心觉察以“当下”的心境陪伴孩子的纯粹感觉,自然而然的就没有了判断和评价,而只是陪伴。
小宝的经历
晚上8:30,我提醒小宝洗澡的时候,他忽然说要剪纸,我想劝阻他,但最终管住了嘴。今天周六,晚睡一会儿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看着他拿了纸和剪刀,坐下来开始剪,本来看书的我忽然只想就这么看着他剪纸,甚至一想到当初那么小躺着都不能动弹的小家伙如今这样熟悉的操作一把剪刀,也是件神奇的事情啊。
他的动作特别快,剪刀从纸的中间经过,一张一合“咔嚓咔嚓”就剪开了长长的口子,嘴里嘟囔着“张老师就是这样剪得”。我心想着,可能他在幼儿园看到了老师这么快的剪纸,也在模仿吧。
那张纸被他快速的分成了两半,我以为“快剪”就是他要表现的内容,没想到,纸成两半的一瞬间,他说“还要拿一张纸”。他拿了一张纸,又剪成了两半;又拿了一张纸,又剪成了两半……终于他着急了,声音里带着哭腔,仿佛我催促一般,又仿佛我要阻止他再拿纸似得,他看着我满脸的急切“我还要剪,不对,不对,我还要重新拿一张纸”。
我的反应
我竟然想看着他到底能用多少张纸,到底要剪出什么样子,于是说“那些纸是买给你的,你想怎么用自己决定就好了。”
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告诫他这样的行为是浪费,没有限制他只能用一张或者两张,也没有在他近乎哭闹的时候心情产生波动……我的注意力全部都给了我的孩子(我忽然醒悟曾经自己过分的执念于在任何细节都想要教育他,用近乎完美的道德和世俗标准约束他),我想知道他到底要干什么?那么急切的心情下一定有他渴望完成的动作,他说不出来,我也体会不到。我能做的,就是让他做他想做的,没有任何限制,如此,我才能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了解到他心里的想法。
我看着他,又拿出一张纸,坐下来开始剪,剪刀一多半的时候,他尝试着拐弯,但是因为力量的原因,纸夹在剪刀中间,他猛一使劲,纸被撕开了。他又露出之前的急切表情看着我,说还要剪。我不做声,只是看着他,他感受到我的默许,又拿了一张纸。
小宝情绪后的真实想法
我也终于看明白了他的想法:他是要从纸上拐两道弯。
我主动提出帮他,他也终于顺着我的话说“妈妈,我不会,你快帮帮我吧。”我帮他扶着纸的另一头,提示他从靠边的位置开始,他挪动剪刀,剪到一多半的时候,我提醒他放慢速度准备转弯,并且要在完全掉过头之后再继续快剪。再次剪到一多半的时候,重复之前的动作放慢速度准备转弯,在完全掉过头之后再继续快剪。就这样,我们合作完成了他的想法。
他自己也独立完成了转一次弯的剪法。看着他剪完的形状,我故作惊讶的说“原来你在做一条裤子啊,哈哈”
他也跟着笑起来。
他剪了第二条之后,我说“我们一人一条,穿上吧”,他立刻就进入游戏状态,假装穿裤子了。
原来他一直反复要剪出来的就是这样的形状,就是想学着老师的样子,熟练地在纸上剪出弧度。他表达不出来,但是心里明白。他的急切是因为他知道他用了很多的纸,也知道他用了很多的时间,尤其是在握提醒他洗澡之后,他已经有了些许时间上的紧迫感,也基于以往的经验条件反射般出现了我可能批评他浪费并且限制他用纸的反应模式。
之后,他又做了几个这样的图形,还说要把胖胖的那条裤子留给爸爸,因为爸爸比较胖。
育儿的感悟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敏感,这是我在多次冲突之后发现的真理。
如果只看经过,断然会认为这是孩子的无理取闹,一张纸就从中间剪一下纯属浪费,应该教育。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因为父母太在意自己的执念。这里所谓的执念就是对“浪费”的概念和经验。那些所谓的经验把父母的注意力无形之中就牵引到了纸上,而不再停留在孩子身上。所以即使看到孩子的急切表情和眼神依然能够冷冰冰的说出批评和教育的言辞,并且附带警告或者呵斥。
一旦父母放下自己对于“浪费”的执念,让自己以“初心”看待这件事情,“不带判断的觉察”当前发生的一切,便会以“第一次”的心境充满欣喜和好奇的期待着将要发生的事情,看看孩子到底要做什么,而不会在意他用了多少时间或者用了多少张纸。
父母看到的将会是孩子身上散发出来的坚持,为了剪出印象中老师剪过的纸样不断尝试的执着。会惊讶于他在幼儿园观察到的这一现象,也惊讶他会记住老师剪出的纸样,更惊讶于他所有的努力都只在于一个“念头”,没有我所谓的“意义”。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而能不能自由的发展,却受到父母的影响。相信任何一个父母,面对上述事情,如果知道了结果,断然不会在开始时阻止甚至训斥孩子。但是事实上,却又很多的父母,会凭着一己的执念武断的进行判断和说教。不是他们不懂孩子,而是他们从来就没有注意过孩子。
尝试着用尽全部心思注意孩子吧,当父母能够学会觉察当下的自己和孩子时,也才能更加的了解孩子,相信父母的耐心和理解会得到孩子发自内心欢笑的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