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从何时起,又开始了在地铁上看电子书的生活,大致是换工作之后,需要每天坐很久的地铁,书便成了地铁上的伴侣。
2016年冬天,陆陆续续在地铁上看完了严歌苓的《少女小渔》《寄居者》《无出路咖啡馆》等,那时是用手机看,屏幕小又刺眼,眼睛就华丽丽地罢工了,结膜炎痊愈之后有了一个Kindle。很长一段时间,它被我搁置在不愿看见的角落里,后来有一天,突然觉得,我可以重新用它了。
我翻遍了Kindle里所有可读之书,选了余华的《第七天》,现在刚刚读了一半,却觉得胸口积攒了很多关于它的话。
故事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主人公叫杨飞,生母意外在火车上的厕所早产,他出生后便从火车的厕所洞里掉在了轨道上,被二十一岁的扳道工父亲杨金彪救起。他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只想与爱人相濡以沫过着平凡人的生活,直到意外死亡,都始终不能得偿所愿。
书中人物是各种各样的惨死:跳楼死的、被车撞死的、卖肾死的、治不起病死的,被强拆死的。这些底层的死者,死后走进分等级的殡仪馆,看遍死亡之后的鬼情冷暖,他们因买不起墓地,大多死无葬身之地,不能够得到安息。
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等等。整个故事的氛围如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像是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
我突然想到一句话:活着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
目前,我只看到到第四天,最喜欢第三天的内容。
第三天,杨飞的灵魂飘回自己长大的位于铁轨旁的小屋,回顾起了自己的身世,从此开始了一段父子情深的故事。
二十一岁的杨金彪,自遇见杨飞,就对他倾注了无限的爱,上工将他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给他吃,能够依据他的声音判断他是饿了还是渴了;因杨飞的存在,他终身未娶;当亲生父母找到杨飞与之相见时,他将所有积蓄拿出来为杨飞置办行装;为了杨飞的工作,他毫不犹豫选择放他远走;当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为了不连累杨飞选择离家出走。最后,他客死异乡,为了能够与杨飞见一面,他的灵魂自愿在殡仪馆工作,无限期地等待着杨飞。
听说,很多专业的书评者对这部小说持批判态度。我想,只因为它的作者是余华而已,是写出《活着》和《兄弟》的余华,是大家有更高期待和要求的余华。抛开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谈,我更相信这是余华闲时的产物,不为取悦任何一位读者。
我曾想过,人死后会不会真的有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像基督教里讲的那样和平喜乐的世界,平等、公平、善良、友爱。无奈,人只能死掉一次,我们无法死一次,体验了死亡的感觉后再活过来,死亡,到底会是什么感觉,不会有人亲口告诉活着的人。
我唯一可以想象的是,假如人死后也有一个世界,那也不会是一个绝对人人平等的世界,一个职责分明的世界,必定分有等级,而生活在那个世界的鬼魂,也毕竟忍受着七情六欲的痛苦。
活着的世界充满艰辛,死亡的世界更是绝望的开始。
也许,疼痛与艰辛,不在于活着或死亡,不在于人间或阴间。
它们,无处不在、无孔不钻。
(完)
�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