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一个标题,当然,和「贱字揉面」一样,这是个系列标题。寻思了很久,忽然想到太玄论里面的一句独白:“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经过思考讲出来的话就深刻;有了亲身感受而说的话就贴切;有了实际接触而说的话便更加平易直白。
「思焉」基本上是抛开了实际操作甚至现实基础而诞生的一个主题,其主要目的不在于说法甚至于不在于记录,既可能起于思考止于思考,也可能立足于项目而有所验证。
作为「思焉」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思焉」的由来以及奠基之作,其内容和纸巾一样,都是扯出来的,至于是面巾纸还是草纸,仁者见仁。
闲话结束,进入正文:
众所周知,中国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加速演变的历史转折点,咱们现在所经历的许多变化都是根本且长期的,根本在于其变化是颠覆性的,其长期在于这样的变化短时间内不会结束。这很好理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就好像行星撞地球,撞击出来的可能只是互联网,但冲击的却是全球生态链。小到须弥芥子,大到宇宙星系。
关于互联网的几个阶段,这里就不凑字数了。而电子商务作为咱们本文的主角之一,必须先抛出来。
电子商务是不是一个行业,从字面看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因为我想到了电子政务。但电子商务是个渠道,这点毋庸置疑。渠道也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就好像盘古开天的那把巨斧,打破了销售的时空限制,减少了交易流程,也引发了好多起去中心化的连锁反应。据2017年亿邦动力的数据,内贸网商密度最高的数百座城市中,泉州排名在第23位,由此可见,泉州的电商市场还是排在前列的。
电子商务既是个渠道,也是一个产业,粗略的看就是服务商与网商的桥段。网商经过十数年变迁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标准,而服务商却还未发展出规模来。在此,咱们引出的玉,便是电商剧变所引发的服务商被迫升级。
题目有点大,出于没有收集足够论据及实践,就不从大处着手,且论这服务商的升级思路。
这里指的服务商并非是涉及到交易前后的服务,而是企业服务,诸如法律、财税、商标等等。
这些企业服务有一个共同点,便是对电子商务企业并不了解。如果只是将这些企业当成是传统企业来提供服务,其结果必然是大失所望的。对于法律而言,普遍的电商企业太小,似乎远未达到需要请一个法律顾问的规模,而且,电商所涉及的法律也是有别于传统零售的;于财税而言,电子商务一直处于税收的盲区,其结算路径更是绕过了银行监管,直接呈现在支付宝等支付工具之内,外表看来也免去了报税记账之忧;从商标来看,作为分销商如果开发自主品牌,哪怕采取贴牌的方式,也势必要积累库存,将商业模式做重,虽销售额可以达到惊人体量,但其中承担的风险极大,远远比不上单纯的无库存分销来得轻松无束缚。
于是,服务商也陷入窘境。然而,放着一个千亿级的市场视若无睹,实在是强人所难。于是,这些服务商也寻求升级,可是怎么升级呢?却是无的放矢。
原因也很简单,电商的发展离不开野蛮式的疯长,而虚拟的经济又很难抓住一个源头来追本溯源,说白了,就是找不到头绪。
作为局中人,我倒认为找不到头绪是表征,真正的内因在于我们把互联网看得过于神圣而眼高手低。
把服务商+网商拆开来看。电商就是互联网+零售,服务商就是服务于(互联网+零售),其打法并没有比十几年前的服务于零售高端出多少来。
所以说服务的升级是借助互联网还是其他工具来升级是无关紧要的,最重要的是升级的方向是什么。这里用升级也有学问,升级便是基于原有基础,将业务进行深加工包装,而转型则是改变原本的业务模式,比如从制造业转向研发或者营销,这是题外话。方向总比努力有用,方向有了,没有努力照样白搭。
接触了不少企业,我倒认为企业应该先升级一下自己的思路,明确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必须升级,去追逐新兴业态的利润,同时还要明确进入的细分市场。需要重新明确一点,在这里,电子商务是渠道,不要看成是行业,这个渠道里流通的是家装、鞋服等各色产品。针对不同的产品,其背后的模式也存在差异,这个差异是否会成为服务电商企业的一个障碍是服务升级之前必须优先考虑的事情,因为这就决定了你即将进入的市场。其次,是了解电子商务的痛点并结合自身的服务特性开发针对性的服务产品;再次,挖掘和培育市场需求;最后,根据市场的发展动态迭代产品。
首先是升级一下自己的思路,在这里,商标显然是不需要升级的,因为没有意义。但商标需要转型,比如与天猫店打包销售,其中的溢价也是十分可观的。法律和财税,如果既有的利润结构已经可以满足企业了,自然没什么可说。对于那些希望拓展利润结构的,自然有升级的必要。
然后是选定细分市场,对法律而言,市场的细分似乎没有达到必须的地步。但对于财税,不同的成本结构,其引发的也许是不一样的财务报表。
关于升级,为了后面的举例简单一些,姑且称之为开发一款针对电子商务的新型服务产品,简称新产品。
接下来,服务商通过自有渠道或其他数据平台深入了解市场,分析其内在痛点,并结合自有服务产品,研发一款针对性的新产品,并作为进入该领域的排头兵。
如果是一个已经成熟的市场,这第三步自然是跟着市场走。如果是一个未开发的市场,那么做一些市场教育是必须的,比如用一种公益性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新品理念,并引入一些新型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一定是简易可操作,而且具有电子商务针对性,比如针对打假的申诉案例等等,易操作易吸收,久而久之,企业便会认可你,当企业遇到同样问题而自身无法解决,企业自然会找到你。到这一步,企业无疑要费一番功夫,但从收益而言,却是相当可观。
最后,就是紧跟着行业发展以及国家政策调整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持续升级。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总结一下。
病人看病是不知道自己具体得了什么病的,因此要找医生问诊。电商的致命所在在于,企业不知道自己是否生病,更遑论得了什么病。这个时候,想要开发一款针对电商的法律或财税产品,无疑是闭门造车。所以,对于渴望升级的企业,最必要的一步应该是深入了解电子商务业态。我建议单独成立一个部门,对电商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所谓问诊阶段,而后开出药方,利用电商企业来试验药方的正确性,从而推而广之。
有个小方法,虽然耗时日久,但不仅对市场有益也对服务商有益,便是专门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专门推送一些本行业内能够协助企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文章及短视频,久而久之,在行业资讯方面,便有了领先地位,哪怕未来不做服务,专门做服务对接,也是不错的商业模式。
后面有空,再浅谈垂直服务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