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赋能后的双刃剑
如果我们想激发一个人的动力,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给他赋予一个角色或头衔。
站在局部来看,这样做能快速唤醒一个人的行动力,但把时间的维度拉长,把组织构架放大也会有很多弊端,阻碍个人和组织更进一步的发展。
对整体的影响:如果被赋予头衔的人成长速度没有跟上组织发展需要,碍于人情很难说服对方"降级",不降会影响进度,降了可能会动摇“军心”,中间的沟通成本会变高。
对个体来说:大部分人会看重头衔的“位置”,一旦登上某个位置,再让他下来就很难了。比如我之前有些同事在机构起步的时候是总监、高管,后面组织壮大了,优秀的人越来越多,需要让他在新的队伍里做主管带队,基本都不愿意,甚至干脆离职去别的小机构继续做总监。
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个人认为最开始时不要排等级,强调每个角色的重要性,清晰地指出他能从中锻炼到哪些能力?
一旦人们认为角色是有等级的,做某个会比另一个更“高级”,那么大多数人都会追求头衔、追求不断“向上”走,而忽略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愿承认现有能力不足,不愿踏踏实实重复把事情做透,积累经验、沉淀思维模型。
可以问问他想要获得什么?目前能力如何?他能在这个角色能获得什么?坦诚沟通,看是否匹配?再决定是否继续参与。
2.内部与外部:战友还是同盟?
价值观同频非常重要,否则很难产生内部的向心力,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借助外力。如何识别把握好内部与外部?
内部:价值观高度同频,愿意与你共担风险、责任,和你一起并肩战斗,具有使命感的是战友。这类人遇到了要珍惜,可能Ta初期能力不强,但是你最可靠的支撑,要长期重视Ta的成长,给与最大的回馈,Ta很可能是你的核心层。
外部:发展方向不同,有自己的想法,愿意参与共赢,共享利益的是同盟。这些人不必统一价值观,求同存异,尊重的对方的时间精力、利益分配到位是重点。
创业初期优先重视内部的构建与筛选,因为TA能让你保持希望之火,坚持下去。自身强大后,被看到的机会更多,外部合作伙伴也会随之而来,帮你扩大版图。
很多隐形知识解释不清楚,不要着急回应和证明,去做事,用行动和结果说话。
不要被困在局部和现有的认知,把格局打开,抓住核心,眼前的大部分都只是鸡毛蒜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