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贝德幼儿全人教育》第一次读书心得实践收获分享篇。

《贝德幼儿全人教育》第一次读书心得实践收获分享篇。

作者: 张畅真 | 来源:发表于2019-11-14 21:43 被阅读0次
    《贝德幼儿全人教育》第一次读书心得实践收获分享篇。 《贝德幼儿全人教育》第一次读书心得实践收获分享篇。

                  (一)

        今天利用孩子上兴趣课的时间,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到了54页,后面的界线与规则计划明天抽空继续研读。之所以,现在想动笔,是因为很是感慨。

            目前的教育制度下,确实存在很多的无奈,学校的考试成了孩子,老师和家长的梦魇。

            我感到幸运的是,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中,老师鼓励家长多沟通,多交流,老师家长一起搭建孩子成长的平台。同时,在家长遇到教育瓶颈时,老师不是指责,而是给予支持和指引。让我们这些不知所措的家长多学习,去看书,放下焦虑,静待花开。家长和老师都很重要,要多沟通,共同成长,才能够共同支持孩子的成长。

          从我上宝蕊老师的亲子沟通课以来,不断地实践说真话,认真聆听,努力尝试有效沟通,给孩子空间,让他拿回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同时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练习Stop停,Hold住自己的情绪。大半年以来,我放下对孩子成绩的期待,更多的是看到他的努力。更加重视孩子的心理和品德发展。当我发生改变时,孩子就变了。他并没有因为我放下对成绩的关注,而不去学习,相反他对自己更有要求,学习主动性也逐步提高。另外一方面,孩子的焦虑和不良情绪也减少很多,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主见了。我也希望能够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真实的,真诚的,快乐懂生活的人,而不是书呆子型的孩子。

            贝德的这种模式真的要好好推广,非常接地气,能帮助到太多的家庭了。我总是会出现自责:“在陪伴儿子成长中,我错失了太多时间和机会了”,打断它后,我又会鼓励我自己:“现在改变也来得及!” 这应该是上宝蕊老师课程后,非常重要的收货中的一点——停止自责,努力改变!

       

                  (二)

          我是第一次看这本书,一边看一边热血沸腾,特别兴奋,因为我是一个四周岁男孩的妈妈,在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原来生命是可以这么绽放的。

        当我第一次听到宝蕊老师说到贝德孩子能带动一个家庭学习,我坚信!在认识宝蕊老师之前我感觉自己是孤军奋战,在认识宝蕊老师之后我的内心更加确定,因为有更多的理论、实践和我亲身实践的经验相吻合。这种碰撞让我更加坚信贝德的全人教育是改变人类基因的一项伟大事业。

        分享我儿子前几天的事。前几天我跟我先生拌嘴,我们同时夹杂着各种情绪。事情是这样的:本来临时计划要一起去泡温泉,结果因为我和我先生没谈好,就直接取消,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的跟孩子沟通协商,都是我的一意孤行。我儿子突然走过来说:“爸爸,请你跟我和妈妈道歉,答应的计划因为你变动了,现在妈妈看起来有些生气,我也很失落和生气。”说完转身看向我说:“妈妈,你从一开始决定要去都没有跟我沟通,都是你们自己决定的,我感觉没有被尊重,我很生气。请你也跟我道歉。”清晰明朗!将他看到的以及心理活动完整地向我们表达!我特别特别惊讶。在他身上我看到无尽的潜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自主开发!

          每天晚上会跟他玩脑经急转弯,昨晚我开车载他,突然他说要给我出题,我惊讶他记住了前几个晚上我问他的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还自创了好几道题!每一道都有依有据的。

    在书中就提到寓教于乐的环境下学习成长,只是协助并非教授!!让孩子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再次思考与学习,这是学习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开发和累积,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

    按照孩子自己的学习进度激发学习动力

    看到书中记录的孩子的表现,惊叹每个生命在这样有爱、有自由、有界限、被接纳、被聆听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尽有如此惊人的呈现!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更多的人加入一起携手前行。

                  (三)

        《贝德幼儿全人教育》这本书我去年读过,现在读第二遍时会更能了解和更有感触,我希望培养孩子主动的态度,但我不知道如何如做?书中有提到主动的态度来源于成就感、安全感、安定感及信任感。那成就感又怎么建立呢?当孩子在订正自己的错误时,我们不要去指责他,容许他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思考、学习和调整,这种学习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开发与累积,因此会得到很大的成就感。在看贝德的特色和理念的过程中,让我看到了很多理论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很多人、很多书只会告诉我们要怎么做,却无法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且怎么样去做到。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宝蕊老师深厚的知识和实践功底,更看到了老师对人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被老师为人类基础工程建设做出的努力和付出深深打动[爱心][爱心],如果有越来越这样的老师和机构,人类何愁没有幸福呢。

    界限与规划是很重要很核心内容,如果可以把界限和规则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会减少很多冲突和矛盾,也会让彼此更安定。去年就开始学习用规则和界限,一开始设立就是很大的挑战,刚开始是失败的,后来一直在调整,慢慢看到一些效果了,对来我说,设立规格和界限是我长期的功课。希望大家可以尝试去使用。

       

                (四)

          一个8岁女孩的妈妈,我渴望给我女儿爱和自由,但自从读了贝德全人教育的书,参加了宝蕊老师的全人教育工作坊之后才明白:原来我所谓的爱都是毒药!

    我女儿在1-3岁的时候,我情绪抑郁低落,很多的时候由着她晚上12点后睡觉,早上想几点起床就几点起床,还以为给她的是自由;在她3-6岁的时候,又过度满足她的要求,想要什么都尽可能满足,还追着喂了几年饭,我以为给她的是尽可能多的爱和自由,学了老师的课以后才明白,我这些都是打着爱之名的冷漠和控制,剥夺了她成长的规律和动力。

    自从她上小学后,我开始为以前的冷漠与控制付出了代价,作业、作息、学习、交友无不让我倍感压力。所以老师教授的方法我深感收益,特把对我最有感触的几点分享给大家。

    1、 鼓励孩子自由的表达情绪,并接纳孩子的情绪,重建安全感及信任感。因为之前的冷漠和控制,我女儿积压了很多情绪,且不敢也不会表达,我用了书中的方法,抱着她,接纳她所有的情绪,目光接触,并用明确的平静的语言告诉她,我爱她,她可以有情绪,我会陪着她,在这样的陪伴中,她释放了很多情绪。有时自己也有情绪的时候,就告诉她:“我很生气,但这个生气是我自己的,与你没有关系,我是爱你的,不过我需要自己待一会”,一般这样表达之后,她有时候会大哭,我会陪着她直到她情绪恢复平静,有时候她的情绪一下子就没了,慢慢的她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绪。

    2、 设定界限,让孩子有确定感,确定感让人放心与安定。我通过设置作业的界限,把作业的权力和责任交还到她手中,我只做一个必要的协助工作,通过设置家务的界限,让她承担了作为家庭一份子应该承担的责任,生活自立方面,把她的事情还给她本人,由她自己安排,这样设置以后,我们生活中沟通的不愉快少了很多,她也感觉到被信任被尊重,反而开始为自己的事情付起了责任,日渐多了一份自信与确定。

    3、 不用情绪说话、用坚定的态度将“不”表达出来。有的时候孩子还是会闹些小脾气,以前我就很烦躁,怎么说孩子都不听,我不明白其中原因,后来学会用有力、坚定且平静的态度表达出“不”之后,孩子有时候会更加情绪激烈,我依旧坚持,过一会发现孩子闹过情绪之后反倒很安定,而且之后也会用一个明确的态度改变之前的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和女儿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顺畅,女儿的性格也日渐变得确定和自信。很感恩遇见老师,我才能学到这么有效的育儿方法,这才把我的毒药变成了良药!

     

                (五)

          这次学习中我体验比较深刻的是关于界限与规则,首先规格非常的重要,因为在育儿中有提到一个观点“接纳孩子行为”,接纳代表孩子想干嘛就干嘛,所以很多家长不理解的,认为这样会是溺爱,宠坏孩子的行为;所以为了掌握好爱和溺爱的界限,我们在接纳的同时需要设定好规则,再加上引导,那么这样锻炼出来的孩子就会成为独立自主。接纳和引导参与规则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举个例子,我女儿一周岁,一周岁的小孩特别喜欢翻抽屉,对于一个非常爱干净整齐的妈妈来说,最初我是很崩溃的很痛苦,后面我运用上了学到的知识,首先我要学会接纳我女儿翻抽屉的行为,就是看到她翻抽屉去把整齐的抽屉搞乱,我要控制我自己不去干涉她,让她探索,起初很难,因为我很担心她把这东西弄烂啦,担心把东西吃了……经过几次的练习之后,我现在看到她翻抽屉,觉得她的这个行为是在正常不过了。接纳了之后怎么办呐?那我不可能一直跟着她的屁股收拾这个抽屉吧,我觉得要培养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处理,所以第二步就是设置规则,你怎么玩都行,最后是由你自己来收拾。对于特别小的小孩来说,设置规则需需要和她一起手把手的去做做了几次,之后呢,她就会习惯性的重复这个行为。就比如把东西收到抽屉里,我女儿现在看到东西,已经习惯性的把抽屉拉开放进去了,所以对于小童,我们只需要陪伴她一起做,或者在她面前不断重复再让她参与,这样她就会照着做,这就是针对小童设定规则的方式。那现在我就不用这么崩溃了,因为她自翻出来的东西自己收拾进去。后面意外的是她现在基本不翻抽屉了,所以我发现当你接纳和设置规则让孩子自由的去探索的时候,当她探索到一定的程度,某种行为将不会再存在。相反,如果你一直是控制小孩不让她去做某个行为,反而她对那个行为还一直充满了好奇心,还会一直不断的去做,那干嘛不接纳孩子,让她一次性探索完呢?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我之前是强制我女儿几点睡觉的,我接纳她,她喜欢几点睡就几点睡时,那一周岁的她,都是玩到困的时候自己躺在床上就自己睡了,连哄都不用哄。非常的独立,所以像宝蕊老师说的,作为父母,我们只是陪伴者,所以做好我们本份的事情就好,不要越线。未来还有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需要探索成长,能和你们一起成长,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六)

        在阅读《贝德幼儿全人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认知在不断地被刷新,感受到是兴奋,惊讶,温暖,敬佩,信心和动力。

    兴奋的是,自己在看过这么多的育儿知识,对于育儿依然感觉迷茫,困惑的情况下,我很幸运地了解到了贝德全人教育辅导的理念,让我明白什么才是育儿的核心,知道自己在育儿中真正应该是什么角色,为什么自己过去会如此困惑……。

    跟大多数家长一样,我以往在育儿上的心态,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可以很优秀,对他智力上面的培养很上心,也很舍得花钱。尽管我知道情绪管理,规则意识对孩子来说也很重要,但是自己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因为我自己对情绪本身就不是很了解,也很少关注自己,所以对孩子的情绪处理往往也是很僵硬地照搬一些育儿技巧,二是对于规则,自己总是把一些育儿方法生搬硬套地拿来要求孩子,却没有真正地了解规则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效果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而本书的整合心理教育辅导理念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应该是自行探索式的学习。以孩子的发展与需要为基础,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来陪伴孩子成长,让他们在被尊重的空间里,自己学习。仔细想想这句话,自己是否有认真地了解过孩子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需要,是否有在心理上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陪伴和支持,是否有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的选择和需求?答案是并不太理想的。曾经以为自己是很尊重孩子的, 但现在才明白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尊重,而带着自我期望的变向要求。不过,庆幸的是自己发现了,而且已经在改变的路上,一切还不晚。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人的潜能真的很强大。书中的例子看得我热血沸腾,很激动人心。尽管自己也知道“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这个道理,但我一直还是摆脱不了内心的不自信的,所以总是很难相信自己是可以成功的,也很难坚持。因为从小就很少被肯定,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对我一致的评价永远离不开胆小,不自信,所以内心的自卑总会在遇到困难时悄悄地冒出来。但这次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是给我增加了一些信心的。

          潜能开发的基点是一种态度——开放的,愿意的,坚持的,相信的,希望的,忘掉目地的,过程的与行动的,不断调整的。只有在这种态度的认知上,潜能开发才能全面的发挥,而幼儿是潜能开发的好时机。对于这点,我需要反复地去体会。而作为父母不仅仅是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同时还要懂得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的方式,这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实践。

          温暖的是,贝德小朋友的成长和改变真的让人很感动,同时他们也是幸福的。宝蕊老师和辅导员的爱真的是孩子们内心最温暖的阳光。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也可以得到父母和老师这样的关爱和陪伴,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

        敬佩的是,宝蕊老师的探索和实践精神,以及她对孩子们那种发自内心的爱。为了让孩子可以做到不在室内奔跑,她主动去了解,去探索孩子在贝德室内奔跑的原因, 通过仔细的观察与认真的思考后找到原因,并马上实践,调整,最后达到效果。这是她说的主动能动性的思考,她这么说,也这么做着。反观做为家长的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有做到如此的纯粹,没有要求,没有责备,而是带着爱去探索原因,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

        信心和动力是来自于贝德全人教育的理念真的很全面,很落地,是真正从人类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其实贝德的目标,也是我们每位家长的目标,只是我们一直都不懂,所以才犯了那么多的错误。不过,没有关系,还好贝德出现了,我愿意去学习,坚持去实践,接纳自己,不断调整,与孩子共同成长,与大家一起努力。我相信我可以做得更好。

        自从上完宝蕊老师的课回来,自己也在每天实践和改变当中。刚好前几天奶奶回老家了,我一个人带小孩,于是我也开始尝试新育儿理念。我家小孩现在3岁3个月,非常地坚持和固执,每次遇到一点小事情绪就容易崩溃,而且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平复,我想这是跟我们以前育儿方式问题是有关系。

    这几天也是一样,他不断地出现大大小小的情绪,而我每一次都做到了全程陪伴,努力了解他的感受,没有责备,一直陪伴他慢慢平复心情,哪怕有时会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平复, 我依然没有离开。而放在以前,我很多时候是会让他自己一个人在房间哭的,心里想的是赶紧把这事给解决,而不对真正地了解他,感受他,于是创伤就留在他内心。现在想想他当时是有多么地害怕,恐惧和无助。

    对于孩子的探索,我也给予了更多的空间。他很喜欢玩颜料,而且是喜欢把颜料放在手里面搓捏,甚至加水搅拌。他平时玩的地方都是在客厅,所以一玩水就会把客厅弄湿,按以往我是会直接制止他的, 因为怕麻烦。但是这次我没有,我开始多次提醒他不要把地板弄湿了。于是他开始尽情地,我去做饭。等我做完饭出来,他把桌上,地上弄得“一片汪洋”,我当时没有生气,而是很惊讶地说:“天啊,这么多水…… 我们赶紧把它擦干净吃饭”,于是把毛巾拿给他,他就很主动很认真地去擦干桌上和地上水,没有说任何话,我弄完手上事情也帮他一起擦。当我感受到他脸上那份认真和专注的时候,我真的觉得他很可爱。我想这是他多么享受的时刻啊!

        这几天还经历了很多的改变,最明显的是我的内心变得越来越轻松了。同时,我也很清楚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不过我不再像以前那样那么焦虑,而是慢慢地学会接纳自己,感受自己。

        感谢宝蕊老师,感谢一起陪伴的小伙伴们,同时非常要感谢的是让我有机会认识到宝蕊老师的丽兰!


                  (七)

          一个二胎全职妈妈,儿子8岁半,女儿将近2岁半。最近刚刚加入了贝德辅导员心理数学的培训课程,每天在本来已经抓襟见肘的时间里面还要抽出一个多小时的体验式学习,真的很考验人!坚持了三天心数的学习,很为宝蕊老师的智慧所折服!

    关于“整合”这个词,我在十多年前已经听我的同事说起,那时,感觉是一个很“口味很淡”的词语,没能勾起我的任何延伸。从去年11月走进宝蕊老师的课堂到现在,经过不同维度的学习,与不同的同学互动,我从之前的一被碰就流泪到现在的确定和接纳,我觉得这就是整合的力量!整合——就是将所有的部分集合在一起,使其成为整体,因为部分的力量是薄弱的,不完整的,只有整体才是强而有力的。心数的体验学习过程中,无不体现了这种整合的思维。我是那么的惊叹,只是经过三天的画线练习,我左手的肌肉竟能把数字书写得美观而流畅!于是,我们不妨整合一下自己当下的力量,进一步去完善和提升我们的内在。即使现在做不到某些事情,等待并积蓄力量的提升,再去做,总能接近目标的。

        关于规则与界限,我的感觉也是和天娥有点类似。其实我更多的是放任而不是陪伴孩子明确什么是规则,在我8岁男孩身上暴露出来种种问题之后,我更多的是强行灌输而不是与他一起探讨,尤其是没有对他进行情绪的疏导,换言之,我根本不了解他!和家人沟通,我总有很多评判和被评判涌现出来,不能流通。要学习和练习的地方还很多。

    女儿小一点,我们比较有耐性。前天她拿了爸爸的钱包藏在自己的包包里,爸爸出门找不到顿时傻了眼。找到后,我们并没有指责她,而是让她去思考拿走了爸爸的钱包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例如,爸爸没有了钱包就会没有钱用,就买不到面包、蛋糕给她吃;爸爸没有了钱包就会没有了驾驶证,开不到车送她去上学;爸爸没有了钱包就会......让她再去想什么东西对于大人来说很重要,所以要放好不能拿来玩的。引导孩子思考比强硬灌输更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这件事的处理方式来说,我还是要对我家男孩放下自己的评判、想要和应该,多听听他的。我们做父母的真的要迫切地成长起来,好好整合,好好尝试,好好进步!否则,耽误孩子更多啊!

                  (八)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此书。

        第一次阅读时,我关注到了孩子独立自主的陪养。结合老师的授课,我突然明白到,我们常说的温和而坚定,并不是一种管控的手段,而是在父母明独立自主的前题下,在自己的位置上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引导孩子明白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就是父母清明了,自然就做到了。

    第二次阅读,我更多的关注了界限。过去一直认为我要尊重孩子的感受,所以会给他很多的选择空间,也会更多地尊从他的意愿。但事实在这个过程中,过度地顺从孩子的感受反而让家里缺少了规则与边界。由没有清晰的边界,孩子反而变得很被动,不会主动生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愿做决定。对于这个我做了点尝试,对于一些时常与孩子发生拉扯的事情(例如周末起床,他必须要人盯着完成洗漱、早餐)我会跟他商量与约定好早上的安排,然后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让他自己去掌控他要做的事情。逐渐他开始明白到自己在这个时间段内要做的,虽然不时会试探性地反复、反抗,但大家的共识慢慢地明确起来。

    这种适当的界限让我们双方都感到更舒服,双方都能更轻松了,能有自己的空间去处理自己的事情。


                  (九)

          《贝德幼儿全人教育》这本书我31日晚上拿到手。关于这本书,我看的还没有婆婆看的多,女儿这次生病比较严重,时间也长,我只看了几页而已,分享心得,肯定是没有大家分享的这么直观和深入。我就分享一下婆婆看了这本书后,她对《贝德幼儿全人教育》的一些改观吧!(言语很直白却很真实)

    因为今年三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宝蕊老师的亲子课程。说实话,那一次的学习对我帮助很大,没去上课前,自己想情绪不流通,孩子做点什么都没耐心,会凶她,根本不懂得如何去倾听、了解和接纳,更别说是肯定了。四天的课程,每一天课后,都能及时得到丽兰的耐心辅导和指正,感恩有你!

    课程结束,回家赶紧学以致用。我太需要了,遇到事情,出现抱怨、自责的时候宝蕊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形马上会在脑子里闪现出来提醒着我,慢慢的学会了一点点的疏通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换上课前,孩子表现好,顶多“奖励”她三个字“你真棒”。而现在,不管孩子表现如何,我会尝试用肯定的方式去与她交流、沟通和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例如:我们家闺女一直很畏惧打疫苗,夸张到什么程度呢,去的路上离社康两三公里远,她都能记住那个方向就是去打疫苗的,想尽办法的哭闹不肯去。从“这都没到呢,你哭什么呀?宝宝不怕,不痛不痛,一下就好了”的嗷嗷大哭。到现在的(宝贝可以跟妈妈说说你是不喜欢打针还是害怕打针呢?哦,原来是这样,妈妈知道了,相信妈妈也和你一样怕打针,因为扎针会很疼……) “妈妈 我没哭,扎针我没哭,原来扎针不疼呀,我进步了”。还记得,我们家女儿在两岁两个月的时候,有次她在客厅玩玩具,自己不知因为什么事情,带着情绪说话,突然间她站起来指着我用她那稚嫩的语气对我喊 “妈妈你抱怨了,你影响到我了,不是你这样说的,哼!”那一刻,我真的愣住了,不敢相信一个两岁孩子口里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等回过神来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她了,便蹲下来跟她道歉,和她讲清楚自己为什么抱怨。待我说完,她用小身板一下子抱住我,在我额头亲了一下,说:我的好妈妈,没事的,没关系的,我抱抱就好le。看见她如此的贴心懂事,自己特别想把她送去贝德与她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记得4月6日那天跟老公和婆婆聊了贝德幼儿全人教育辅导中心的育儿理念,爸爸和奶奶反应是光听着还不错,实际就不知道了。我笑着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明年想把女儿送去贝德,没容我把话说完,奶奶回应说:“去哪上不是上,这么点孩子能学到啥,她懂啥啊?去哪都是玩,还跑这么大老远的”。(我口中的贝德被她否了)

    女儿平时由婆婆帮忙带,周六日休息才自己带。《贝德幼儿全人教育》这本书放在我婆婆房间,出乎意料的是,她老人家看只剩十几页。她问我:这幼儿园在哪?深圳有没有?指着宝蕊老师的简介说:“这老太太真能耐啊,看面相就是善类,你说人家咋就这么能呢?中国要多些像她这样的人,我们带孩子那能这么费劲,也不用吼我老孙子了,吼她我也不得劲,她也难受,关键吼她也不管用呐。像她这种老太太(指宝蕊老师)这样的幼儿园中国哪怕多十几个也行,国家就缺少这种真正爱孩子人,人家这才是教育”。 接着就教我女儿一字一字的认读“贝德幼儿全人教育”。边教边问“老孙子,想不想去这上xiao啊?这啥都好,跟家一样样的,比刘贝贝、妞妞(闺女玩伴)她们的幼儿园好,奶奶和你一起上课,你比奶奶聪明,学好了老孙子就教教奶奶。”(其实奶奶也很聪明,一辈子没上过几天学,却知道很多知识,还喜欢看文字性的东西)

    当时看着奶奶兴奋的对贝德幼儿全人教育说个不停,我没舍得打断她。今早上班前,我说:妈,你看宝蕊老师的《贝德幼儿全人教育》比我看的多,我们规定是昨天交作业的,写读书心得,因宝宝生病实在没来得及写,我已经违反规则了。你可以和我分享一下你的心得不?她立马反问我,“看这书还得交作业呐?你就不管写啥,作业不还得交吗?规则不能违反。你说的这规则就书上写的那玩意儿?怪不得你之前老说这界限与规则很重要,现在看看是挺重要的。我也不知道啥叫心得,我只关心我老孙子有没机会上。书上说贝德是个家和别的幼儿园不一样,有大家小家,什么事情都孩子自己动手做,大人也要跟着上课学习,大人和孩子一起成长,这不都挺好的么,都说父母影响孩子,你们多学学。那老太太说了,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两个成长基础就是“品德和心理”,只有把这两者重视之后,她们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德,这比啥都重要的。你瞅瞅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忒差,心态不够好,能读书有啥用啊?那书在房间,等孩子好点了,回头你也好好看看”。好的,谢谢妈!因赶着上班,我也没时间和她一起探讨交流。         

    走在路上,心里特别欣慰,从她说出这些话的字眼我能感受到,她虽然否定了当时我口中的贝德理念,却认可了她自己眼中所看到、了解到的宝蕊老师的教育理念,很开心亦很感激她能接触到这本书,并愿意打开它认真的去阅读。我很清楚自己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努力学习不断自我成长的路还很长,每天进步一点点,多与自己比较,真诚接纳自己和他人,借用闺女的话,我进步了。


                  (十)

          迟到的读书分享    10月的课程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在生活中去运用所学,效果太明显了!而书中所写让我更好的内化所学的知识。

        我从前出门工作前我家小孩都会哇哇大哭,偷偷走的话,回来之后他又会很委屈边哭边紧紧抱着我不肯放开,我也很难过,然而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学习之后,透过“心像”我开始反思,如果是我最亲密的人外出了,而我没有任何渠道去知道她去了哪儿?她什么时候回来?她还会不会回来?这真的会非常非常让我难过。于是我也开始尝试在去工作之前跟他好好道别:“爸爸知道你很难过,你不想爸爸出门,但是爸爸要去完成自己的工作,爸爸答应你天黑之前爸爸就会回来。”最初的两天出门前他还是会哭得很惨(让我犹豫这么小的孩子真的听得懂吗?),但是两天之后,他开始跟我道别,虽然还是能够感受到他的难过,但是不再哭闹了,而当我回来,他会很开心的欢迎我然后拉我一起玩游戏!他变得越发的安定!

        前段时间他很喜欢用头去磕墙或者凳子地板之类很硬的东西,我和家里人会赶紧过去严厉制止,或者他觉得这是个很有趣的游戏,他开始反复用头磕硬的东西,偶尔还会磕得很用力,然后哇哇大哭,家里人都很苦恼。

    课程结束之后,我又一次看到他用头磕地板,我没有像从前那样制止他,而是走到他身边蹲下问他:“好不好玩?”他很开心奶声奶气地回:“好玩!” 于是我轻轻地磕了几下地板:“轻轻磕不痛。”然后我又稍微重一点磕了几下,然后假装很疼地揉着自己的头(其实真的疼):“哎呀,用力磕的话痛痛!”他楞了一下,然后他自己又尝试着磕了几下,我看他磕得很轻,就问他:“轻轻磕会痛吗?” “不痛!”他很开心地回道。之后的几天,他开始很兴奋地跑我和家里其他人的身边轻轻地磕墙、地板、凳子(开过家庭会议不制止),并告诉我们轻轻磕不痛!偶尔也会用力磕了之后哭出来,哭完告诉我们用力磕会痛痛!再之后,他应该逐渐探索结束了,慢慢地就不再刻意地去磕硬物了!甚至有一次摔倒了,爬起来告诉我:轻轻磕不痛!听他这么说,心里特别安慰。并且真正地意识到他在探索学习中真正地自我成长了,而我们要做的仅仅只是多些宽容给他足够的探索学习的空间。

            老师上课的时候,有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为什么你那么害怕他摔倒?因为你摔倒了你会疼,为什么你知道会疼?因为你曾经摔倒过,那为啥你能摔倒而他不能摔倒呢?你咋这么自私?”

    是呀,为什么不可以呢?为什么他不可以自己吃饭?因为会把饭弄得到处都是,让我们大人觉得要收拾,麻烦!为什么他不可以自己穿鞋脱鞋子?因为我们觉得他太慢了!浪费时间!

    我们觉得麻烦,我们觉得浪费时间,所以我们不让他去探索学习,但学习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啊!这真的是自私,而我们自私而不自知。

          我爱我的孩子,就跟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在这之前,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而现在我愿意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不断自我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成为更好的父母。


                (十一)

          情绪表达的自由和被接纳及了解的经历,可以让人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小孩子随着年龄的长大,好奇心的驱动,会慢慢扩大探索的范围/空间/事情,同时慢慢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意识,并按自己的想法去实践(独立自主的萌芽)。在实践的过程中,成功可以带来成就感,失败,也因为在容许和被接纳的环境下,没有指责和评判的牵绊/影响,在失败中自我发现和纠正的过程也可以带来成就感,即使真的失败无法重来,也因情绪的被接纳,而把挫败、伤心、难过等情绪释放掉,而不至于形成内在一个被指责和自责“你不行、你又错”的复读机。这种开放、安全、信任的环境,让希望和相信深耕在心里,同时促发了更多的主动性。主动、积极、真诚的活着。

    3岁前是灌输的(这个没理解好),3岁后有自我意识,更强调平等交流、了解、尊重。

    界限规则的制定:眼神对焦(蹲下来,平视)→语言清晰明确(声音肢体行为表情神态感受的一致)→态度坚定(温和有力度、不动情绪、不要讨好/补偿)→表里如一且行为一致(建立信任感)→创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和谐一致、真诚真实,大人保持平静心情,给孩子安全感、确定感)→对于小孩子还需要协助指定操作步骤(制定步骤→孩子重述→反复练习→不定期纠偏反复练习。 订立规则的过程,要平等,尊重,协商完成。)→如果孩子不遵守,要了解原因,不可轻易放弃→孩子做到时,及时肯定,直至成为习惯(不泛化夸奖,明确肯定的内容)


                (十二)

          按主题分别记录:

    一、贝德的哲学基础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就我目前所学习到的育儿权威理论里,我也认为它是相对更严谨、全面和落地。为什么这么评价?因为“八阶段”理论是贯穿人的一生发展,而不仅仅针对某个阶段。有些育儿理论,只针对人的某个点或某个面,是很容易出毛病的。例如臭名远昭的“哭声免疫疗法”,看似短期内解决问题,但随着人的继续成长,其实隐藏了很大很大的问题。而埃里克森的理论,每个阶段的逻辑关系很有趣——从后往前推:如果你想到老的时候能活得清明自在,而不是陷入绝望,那么前面七个阶段必须达到正向的效果;如果哪一阶段落下了,也必须得补回来,否则就有空缺和创伤。而人的发展受限,恰好就是这些空缺和创伤!!所以,单从它的逻辑关系来看,确实比其他育儿理论更严谨和全面。缺啥补啥,怎么补,都有方法,所以很落地。另外,宝蕊老师说过埃里克森是理论创造者,自己是这套理论的实践者,并且效果很好。我从身边的育儿案例中也发现,那些在0-1.5岁没建立好信任、1.5-3岁没有独立自主、3.5-6岁被父母剥夺了主动的孩子,后面的发展确实很受限!这种空缺和创伤,可以持续影响很久很久。如果不去发现和改变的话,到老,可能就真的是绝望了,说起来挺忧伤的。二、整合心理教育辅导刚好,我从上周开始整合心理教育辅导的自学,作为一名家长辅导员。这套辅导方法,精华之处有三点:自学自习、和自己比、专注思考创造。我有信心,用这套辅导方法,孩子再也不用担心爸妈陪写作业心脏病发了。三、幼儿的潜能开发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震撼到我了——潜能开发的基点,不是依赖某些特殊的方法或培养的方式,而是一种态度。态度!态度!态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开放的、愿意的、坚持的、相信的、希望的、忘掉目的的、过程的、行动的、不断调整的。只有在这种态度的认知上,潜能开发才能全面的发挥。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亲身见证过的案例。正好证明了上述的中心思想。有个7、8岁的小男孩在馆里训练U型滑板,由于害怕他多次不敢滑下来。我们不停地在旁边给他打气,教练也耐心鼓励、陪伴他。后来他折腾了10几分钟后,终于突破了内心的恐惧,滑下来那一刻,他的眼里是有光的!按这样继续练下去,这个孩子应该会越滑越溜。可惜的是,他的妈妈跑过来,揪着他耳朵,竟然说:“你太丢人了,搞那么久才敢滑下来,浪费大家时间!” 这番话,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后果当然是,这个孩子后来就再也没走到滑板上了。一万分惋惜......他想练好的意愿,已经被失败感、焦虑感、恐惧感、愤怒感,死死地抑制住了!四、孩子的空间感对于空间感的论述,老师强调孩子不需要大的空间,而是可以相互亲密接触,但不拥挤的区块。我对“孩子不需要大的空间”这点也是深有体会,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躲在小角落,或者钻进去暗暗的柜子里。我儿子甚至会把这些小地方当成是他的领地一样。对于“孩子需要相互亲密接触,但不拥挤的区块”,我也想起有一个亲身经历。在我儿子一岁多较多“无理取闹”(当时还不了解孩子),哭得很凶时,我试过用“平静中断法”,让他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哭个够。后来发现其实情况更糟糕,后来通过学习后,我改用拥抱的方式,在他闹情绪时,抱在怀里,聆听他、理解他。有好几次,尽管我们都不说话,就这样抱着,他不到一分钟就哭完,自己就能调整好,找到了解决方法。真的很神奇!五、界线(限)与规则我在生活中运用学习到的界线(限)与规则知识:设置界线(限)的态度、设置规则的原则,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小状况,继续实践就好。首先是和儿子的相处,只要提前和他约定,有他的意见在里面,他都很愿意遵守。而且遵守后,当我及时肯定他做到了遵守规则,自制力很强,他会很高兴、很自信。然后是和老公的相处,以前我们会犯一个毛病,界线(限)说不清,没捅破,就会造成后续的误解。后来具体到几点几分、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效果,都说清楚后,双方都更容易做到了,也舒服很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贝德幼儿全人教育》第一次读书心得实践收获分享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pd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