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智君
原创作品,转载需要作者授权

非虚构的人物事迹类稿件应用非常广泛,除了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采用之外,许多单位也急需这样的稿件,因此各位写手一定要掌握它的写作方法。
总的来说,这类稿件有两种写作方法:一是按时间顺序写,这个顾名思义,但是必须要写实事,切莫“套话和喊口号”;二是打破时间顺序,按照实事类别归类写(比如廉政的事归一块,爱心的事归一块,勤俭节约的事归一块等)。
本文属于后者写法,希望文友细心揣摩。
核心提示
农民总是以超乎寻常的情感,眷恋脚下养育自己的黑土地。
黑土地总是以绵长的思念铭记那些为她倾洒血汗的人们。
黑龙江省汤原县太平川乡兴隆村的黑土地上,曾接纳过当年抗联英烈的碧血红花,半个世纪后,她又以巨大的哀痛紧抱一个忠诚的儿子——年仅30岁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刘建民。
1989年11月26日,太平川乡在兴隆村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上千人的会场一片肃穆。“为民献身,英灵永存”八个大字的黑色挽幛压暗了天,压暗了地。
人们哀惋的恸哭给初冬的大地增添无限悲凉,村边拉古河水也仿佛在薄冰下呜咽……
是啊,对建民这孩子,黑土地怎能忘记——
(一)
地处半山区的兴隆村地表水位低,离地面30米。两口破水井,是小村800多口人的生命之源。
“吱嘎,吱嘎”,村里的妇女和老少爷们儿,摇着发滞的井轱辘,把30多米长的井绳绕起、放下……没人算过井绳换过多少根,但岁月却流转了40多个春秋。
为了水,村民每天有排不完的队。碰上火气爆的,有时因争水抡起扁担。一到枯水期,井水干涸,人们只好大盆小盆地接雨水吃,冬天化雪水作饭。有时雪少,一家老少就得到拉古河刨冰化水。
村里有个叫刘建民的年轻人,他1986年入党,第二年就以压倒多数票当上村长(人们习惯称呼村民委员会主任为村长)。
在就职的那天,面对全村人期待的目光,他只说出这样一句沉甸甸的话:“大伙这么信得过我俩(那位指的是村党支部书记余光明),我俩一定干出个样子,为大家办几件实事!”
要是每家每户能通上自来水,那该多好啊!这是小村人彩色的梦。刘建民就是要把这梦变成现实。为了筹集资金,他走家串户。
秋天挖自来水时,他每天吃不上两顿饭。有一段沟浸水塌方了,要下到2米多深的沟底清泥。这活危险,别人不敢下。刘建民和佘光明光着脚丫子,跳进齐腰深的水里,忍着刺骨的冰冷,淘水、挖稀泥,一干就是两天一宿。
正在挖沟安管道叫劲儿的时候,刘建民的爱人刘瑞珍上山采松籽从树上掉下来,腰椎骨摔断,躺在家里的一张门板上打点滴。她身边没人照顾,孩子也吃不上饭,家里几头猪饿得嗷嗷直叫。
刘瑞珍望着房棚,想起自己在山里摔伤,捎回信来,建民说忙没去接,是邻居把她背了回来。现在自己躺在家里起不来,他竟不着面,这夫妻的情意……想着想着,眼泪叭哒叭哒往下掉。
刘建民的大姨子看不下眼,在工地找着建民冲他嚷:“你不要家了,这没你就不行了?”
佘支书几次催刘建民回去,他还是不挪身。刘建民何尝不想在妻子跟前守护一会啊,但他知道,眼下正是关键时刻,关键时刻,让群众看看共产党员的样子。
沟终于清出来了,管线铺上了,而刘建民却被冰出了肾炎,小便失禁直尿裤子。这回,反过来是爱人心疼他了。
公元1988年12月17日,兴隆村人永远难忘:半夜12时,抽水塔前鞭炮齐鸣。刘建民一声令下——“开闸放水”!
全村205户的水龙头哗哗淌出清凌凌自来水,水在欢笑,人在欢笑。小村人的梦想实现了。
兴隆村有1500多亩涝洼地,足足占了全村耕地的四分之一。一遇涝,地就水汪汪的一片。望着泡在水里的庄稼,六七十家承包户的眼里也是水汪汪的。
从1983年到1986年,那片地竟连扔了4年。刘建民当村长后,发誓要把这涝洼塘变成米粮仓。
1987年,他动员会村200多劳力,在涝洼地摆开了战场。最难干的排水壕地段,没人干,他干。鞋在泥里陷掉了,他就打赤脚。
有刘建民的标杆在,村民们还能说啥呢?3600米长的排水壕完工了,水患再也不能肆虐了。
1988和1989两年,全村增产粮食100万公斤,人均收入由370元增加到550元。
村东头的拉古河,过去是座破木桥。别看桥破,却是连接外面的通道。后来桥塌了,人畜过河就得淌水走。
“牤牛水”来时,孩子得骑着牛背过河上学。车辆打误,更是这河里常见的“景观”。
“不修这座桥,我这村长就算白当!”刘建民望着脚下的河水,牙齿咬得咯咯响。
1988年8月,他几进县城,争取来上级部门的1万元投资,又在村里集资3万元,开始修桥。他领人采石拉砂,足足干了3个月,桥修好了,他的身体却瘦了一圈。
当车轮唱着轻快的歌碾过桥面时,刘建民的嘴角露出了笑意。他抖抖衣襟,在桥上走了两个来回,心和脚步感到很踏实。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二)
注明:此稿刊发在1990年4月16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发表时有删减,原题目为《啦咕河记住他》。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将此文选人培训新闻工作者教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