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非虚构作品,被传媒大学选为教材(二)

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非虚构作品,被传媒大学选为教材(二)

作者: 草根作家王智君 | 来源:发表于2020-04-30 20:18 被阅读0次

    作者王智君

    原创作品,转载需要作者授权 

    图片选自网络向为此付出者致敬

    非虚构的人物事迹类稿件应用非常广泛,除了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采用之外,许多单位也急需这样的稿件,因此各位写手一定要掌握它的写作方法。

    总的来说,这类稿件有两种写作方法:一是按时间顺序写,这个顾名思义,但是必须要写实事,切莫“套话和喊口号”;二是打破时间顺序,按照实事类别归类写(比如廉政的事归一块,爱心的事归一块,勤俭节约的事归一块等)。

    本文属于后者写法,希望文友细心揣摩。

    图片选自网络向为此付出者致敬

    (二)

    兴隆村的人都说刘村长太憨了,太实了,说不清有多少非亲非故的村民,都得到过刘建民的热情帮助和慷慨赠予。  

    就说刘建民借款买的那台小四轮吧,在村里,有谁张口相求,车总是随叫随到,很少要报酬。别人养车一年只烧1桶油,而他的车一年要烧上5桶。  

    去年夏锄时,人们都忙着莳弄自家的承包田。刘建民在玉米地锄草,刚铲上一半,村民曹贵友走来,面露难色地说:“我家的地铲完了好几天,就趟不上,咋整啊?”  

    刘建民听这话,知道他是想求自己的小四轮,便把锄头往垅上一戳,爽快地说:“走,我这就给你趟地。”  

    刘建民开着小四轮在曹贵友的田里趟起地来。这地可真不好趟!由于种得太满,地头没有磨车的地方。如果硬磨,就得毁掉不少苗。

    刘建民是每回趟到地头,都提起犁铧将车倒回去再趟。一个来回得费两倍的工时,他整整干了大半天。

    曹贵友要给刘建民付工钱,而刘建民是分文不要,并说:“你有多少钱我还不知道?别净说刚强话,往后用车尽管来。”  

    曹贵友顿觉心里热乎,眼睛潮湿。  

    天擦黑时,刘建民才把车开回家,村民白宝星已在等候着,也是求他出车趟地。刘建民没顾上歇一会儿,迎着满天星光,把车又开出了家门。帮白宝星把地趟完,已是鸡鸣天晓了。  

    在家吃一口饭,刘建民接着去铲自家的玉米地。到了晌午,家人左等右等不见他回来。打发孩子到地一看:一片玉米苗被压得七倒八歪,又困又乏的刘建民横躺在地里,沉沉地睡了,孩子叫了半天都没叫起来。  

    这个求,那个帮。刘建民那4亩玉米地,要是别人两天就能铲下来,可他却铲了8天。  

    去年小麦收割后,好闹天,雨说来就来。一天,妻子催促刘建民:“天要下雨了,咱家的麦子还在地里呢,赶紧出车去拉,快去!”  

    刘建民把车开出来,却奔向村民杨生家的麦田。他心想,杨生家的麦地远,又没有畜力,得先帮他一把。把杨生家的麦子运回村,雨铺天盖地的来了。

    待刘建民返身去自己的麦田时,小麦已被浇得抓起来直淌水。爱人带着怨气说他犯傻。可刘建民用一脸的傻笑配合着爱人。  

    要说人,哪个不想富?可刘建民却把到身边的挣钱机会让给了别人。他的邻居杨春家里也有一台小四轮。麦收时来了个雇车拉货的。刘建民对杨春说:“你家困难,去吧,挣点现钱。家里的活我来弄。”  

    杨春出外挣钱去了。刘建民把他家的15亩小麦收拾得利利索索,麦子入了库,连麦秸都拉到家垛好了。杨春回来一看,感激得不得了,决意要把挣来的400元钱分一半给刘建民,然而,硬叫刘建民给推了回去。  

    村民于占友在兴隆村穷得出了名。他体弱多病,一屁股“饥荒”。有一年口粮接不上捻,一家人把土豆当粮食足足吃了小半年。

    刘建民把自家的米给他送去,还主动同他建立了联系户,并用自己的钱为于占友买了种子、化肥。

    去年,于占友粮食丰收,他还了欠款,脱了贫。他说:“困难那些年,亲属都不愿意帮,我一家能有今天,全靠建民哪!”  

    在兴隆村提到刘建民的热心肠,村民们能说出一串串。开粉房的张学清记得,当初缺少木杆,刘村长把他刚买的20多根柞木杆送来了。

    村民卢兴汉忘不了,去年往国库交小麦,自己的小麦有乌米,是建民拿自己家两袋半好小麦给顶上了……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三)

    注明:此稿刊发在1990年4月16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发表时有删减,原题目为《啦咕河记住他》。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将此文选人培训新闻工作者教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非虚构作品,被传媒大学选为教材(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qs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