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甚至读过,可是你真的读懂论语了吗?
《论语》里的好多篇章内容都是广为流传的经典名句,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比如“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比如“吾日三省吾身”。
就拿这上面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来说说,你真的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看似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就是说学习了新的知识就要经常复习嘛,不亦说乎就更简单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新的知识就要经常的去复习,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吗?
是这个意思不?大家认为我说的对不?反正我的理解就是这样,反正读书时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老师还很“负责”的教了“主语谓语宾语”,还告诉我后面一句是反问句,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对不?仔细回忆一下,你读书时老师是不是这样教的?
现在这一回想,我的天,教什么主谓宾教什么反问句,那完完全全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了又怎样了?除了考试时考到这样的问题能回答正确后,出来社会有什么作用?屁用都没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的就是学习了就要经常复习吗?错了!
学,是行动反射,不是晓得了些说法,而是学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而习也绝对不是复习,而是练习!学习了新的知识就应该反复练习,知行合一,融汇贯通。
华杉在《华杉讲透论语》里有段话:学《论语》,就是一句一句地落实照着做,不愿意照着做,就不要学,浪费时间,你愿意按谁说的做,你就去学谁。全部时间花上去都不够用,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你不愿意照做的东西上。
反思一下你自己,做到了以上所说的了吗?反正我没有,相信很多人都没有。
那颗急躁的心呐,一心只想着多读几本书,多学一点课程,然后一直读一直学。甚至有时候还囫囵吞枣的读一遍,一本书读完搞定!你的敷衍到底敷衍给谁看?
记得之前学过的一个课程里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家里有很多书本,摆满了一整个大书架,给人感觉就是一个博览全书的有知识的人。
跟这人谈话时他也的确能够高谈阔论,引经据典。可实际运用上呢?他实实在在的就是一个满腹经纶却还是过不好自己人生的“书呆子”。他读那么多的书,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在人前显摆!
你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坑”了吗?你读书有没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融会贯通?内心有没有那么一丝,多读书只为了制造一个“我很用功的学习”的假象?如果有,请马上改过来,别浪费时间,时间宝贵不可浪费呀!
可能有人会说:多学点不好吗?多了解一点也能潜移默化自己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的,未必非得都用上才学呀!
这话似乎有道理,多读些书现在用不上不代表以后用不上,你所读过的书都会潜移默化成为你的知识。没错,但前提你得认真读认真思考。有没有人读书连思考都不思考,读完就算,完全像是一种应付式阅读的?有没有?
我们小时候教室里挂的标语“学海无涯苦作舟”还记得吗?原话是庄子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原话说的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生命有限,学海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非把自己累趴下不可!要聚焦。不准备做,就不要学。
照着做,就是习,学习的习,不是复习,是练习!你学到的东西,你练习了吗?
记得以前在某个学习社群里,有位小伙伴提起的一个故事。有位宝妈为了学习一本育儿书籍里的知识化为己用,把整本书给读上20遍,读个烂透,她也真的就做到知行合一。
仅仅一本育儿书里学到的运用到的东西,远超那些读上一大堆育儿书籍的宝妈。当时听了这个故事只觉得佩服,一本书读上20遍,这份毅力自愧不如。
最近听了《黄哲明正解道德经》,一本正解耗费了黄哲明足足10年的潜心研究才得出。现在正读的《华杉讲透论语》,华杉用了30年的时间去研究古文学,才写出的一系列《华杉讲透论语》、《华杉讲透大学》等书。
反观一下你自己,你是否连读一本书都做不到认真读完,把书中知识研究透彻?
他们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研究某一领域,是为了什么?自然是为了知行合一。
不是有句话这样说的吗:慢就是快。你的学习速度看似比别人慢得多,但只要你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你的收获绝对远超任何一个学习速度比你快的人。
放下你的功利心,放下你那颗急躁的心态,潜下心来好好学习,好好运用才是你该做的。
最后,送上一句《华杉讲透论语》里的话:学习,是一种行动,决定行动了,就可以接着往下学习了。
不要只学不用!好了,我要面壁思过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