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并没有经过多少琢磨,一时所想,权且当做一篇素材的积累。
风花雪月的意境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物象与情感常常是联系在一起。风花雪月,仅仅四个名词,却能表达出多少浪漫的情愫。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通篇全是名词,却给人无限的凄美。这些似乎已经约定俗成。看到月亮,便想到家乡;看到落叶,便感觉凄凉。杨柳依依,代表着离别,杨花点点,也代表着离愁。
中国人讲求含蓄,诗歌中讲求起兴。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学语文需要转换密码》一文中写道:诗人写诗,要先把意转化为象,再把象转化为言;而我们读诗,要先把言转化为象,再把象转化为意。
而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转换的方法便是破解诗歌内涵的密码宝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诗人通过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代表着爱情的美好;屈原在《离骚》中大量的芳草美人,代表着自己的政治抱负。
现实生活中的物象,往往因为拥有某些勾起人情感的特征,而被赋予这种情感。比如:诗词中经常出现的鹧鸪一词,鹧鸪本是一种常见鸟类,但因为叫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诗文中常用以表达离别的伤感惆怅或是对故乡的思念。像是辛弃疾《菩萨蛮》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亦或是《阮郎归》中: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而乌鸦因为通体全黑,所以在诗词中常常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像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也包括上文所说的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诗词的美好也正是在于“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万物都是有情的,“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自然万物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当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落花有情,流水有意。正像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当问到,路途在何方?怡然指向那眉眼盈盈处。这种感觉是也可以说美到极致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