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读《孟子》是按照孟子出使各国的时间顺序写的,在这样地脉络下,大家能更清晰看到孟子的身影,从他身上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这一段是孟子第一次出使国家的时候说的,可以看成是他给仁政打的广告。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渔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挂住纸质,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读:
这段话选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下”,是战国时期孟子开始带领弟子出游列国,第一次到齐国时说的一段话,当时齐国是齐威王当政。
如果把当时战国的各个国家比喻成公司,那么孟子和他的弟子就相当于辅助甲方公司经营的咨询公司,孟子这段话是在向甲方讲解经营理念。
《孟子》书中并没有说明孟子是对谁的说的这段话,不过根据谈话的背景和谈话的内容,推断应该是孟子对齐威王派来接待他的使臣说的。孟子第一次出山就来到齐国,齐威王不知道孟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先派人来看孟子的治国理念靠不靠谱,评估下值不值得接见。
当时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战国七雄并立,每个国家都要想方设法保全自己,并吞并消灭其他的国家,各国领导人最关心的事就是如何称霸,当上各个国家的老大。
孟子就从当时齐威王关心的军事角度切入,营销他的治国理念,孟子说:“打仗有三个关键的因素:天时、地利和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敌人打仗,一般是在粮草充足,天气适宜的条件下出兵,但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攻下一座小城,说明天时不如地理位置有优势关键。但是当一座城池城高池深,兵多粮足,也不能保证守住城池,是因为在战争中人和比地利还要关键。”孟子能直接这样陈述,是因为上面的情况在战国时期的战争中都已经实际发生过,大家一听就能都明白。
“所以,治理国家强盛不能只依靠地大物博、山川险要、兵器锋利,而是需要依靠人。得到民心,天下人都会拥护你,你就一定能打胜仗;失去民心,连你的亲戚都会背叛你,就会吃败仗。仁爱的君主不需要战争就能获得天下,当然如果非要打,也一定可以打胜。”
孟子这段话从甲方利益的角度出发,引出他的仁政理念,可以说非常高明。
那么孟子是不是为了哄齐威王开心,借以推销自己的施政方针,随口编了这么一段呢。
我认为不是,虽然孟子依据的战例已经不可考,但是当时各个国家间战争不断,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假话骗不了齐威王,孟子是有理有据才这么说的。
《孙子兵法》里也说,判断打仗是否有胜算,要从五个方面比较双方的实力,这五个方面是:道、天、地、将、法。排第一位的就是“道”,这个“道”就是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交战双方谁能得到民心,谁能有更多的人民支持,谁的胜算就大。
国共抗日时期,毛主席曾写过一篇《论持久战》,判断说中国人民必胜,依据的也是这个道理。文章里说,日本之所以有能力侵占中国的大片领土,是因为日本军国主义在国内做宣传做的好,日本人民被煽动起来支持国家的侵略战争;中国在抗战初期节节败退,是因为中国人民还没有被唤醒,不能广泛团结起来支持抗日战争,等到中国人民觉醒了,中国有比日本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战中来,就必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文章不仅分析了中日两国的民众情况,还分析了国际上的民众支持情况。告诉广大同胞一定要坚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只有这样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每个领导者都应该、都需要知道的真理。
那么齐威王懂不懂呢,他会不会听孟子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