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顷禾
阅读完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无比痛心。
《药》写于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全文由两条主线着笔写成。一条明线,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治疗儿子的痨病,而不惜花重金去购买粘有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最后他们的儿子还是死于无知与疾病之中。另一条暗线,写革命烈士夏瑜英勇就义,可他的牺牲,并没有唤醒市井人民的觉醒,甚至连同他的母亲夏四奶奶都不能理解儿子。
对于夏瑜的死,我痛心。对于华老栓夫妇的愚昧,我痛心。还有那刽子手康大叔,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甚至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对革命烈士死的冷漠,无情,都深深刺痛着我。我想鲁迅先生当年提笔写下此文,他更痛心。
但我在此文中估且不去谈论文章的时代背景,不去谈论其他。只是从文人墨客的角度去欣赏小说——《药》。
《药》的开篇:“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作者开篇,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将读者迅速带进一种寂静而又压抑的氛围中。华老栓忽然坐起身,点亮茶馆,屋子里弥满了青白的光。精彩的开篇,吸引作者带着疑问,继续看下去。天还没亮,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是什么原因?
文章的对话短小精辟,很简单的几句话,立即将读者带入故事中。作者对人物语言描写细致,每一个人物的话语,都与他的身份息息相关。能通过几句日常语言,就可以想象出说话人的个性。这也充分证明了作者在生活中,对人物的观察入微,以至下笔有神。
全文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后一部分。这一年的清明,华老栓夫妇的儿子死后,埋葬在革命烈士夏瑜旁边,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夏四奶奶对儿子的不理解,痛失儿子的悲伤,她早早来到坟前纪念儿子。见到夏瑜坟顶上的花圈,还迷信地以为是儿子显灵。读得心里阵阵酸痛。
最后的结局:“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精彩的结局,乌鸦飞去代表了新的生命在蓬勃成长,夏瑜的牺牲是值得的,革命精神是永垂不朽的,革命仍然是有前途的。
读完《药》,我深刻感悟到,一篇优秀的小说,都一定有灵魂所在。有作者想要揭露的主旨,有一定的警示或暗示。这也是我们写文的关键,一篇的小说,有了灵魂才能成为一篇优秀的小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