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类的书读过不少,大多数是在传统旅行方式之外的一种“慢旅行”:骑自行车的石田裕辅 和他的《不去会死》;骑摩托车的汤佳和她的《亲爱的,这不只是一场旅行》以及著名的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和他的《旅行,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一路搭车的谷岳和刘畅和他们的《搭车去柏林》;穷游的小鹏和他的《背包十年》。。。
之所以会读这么多旅行相关的书,无非是自己心之所向,尤其是这种特殊形式的旅行特别让我热血沸腾。有好朋友说,她不爱读旅行书,因为看着别人到处吃,到处玩,这与自己的境况形成强大的落差,不爽!然而,我还是一次次地被旅行题材的书所吸引,在自己没法到处蹦跶的时候,就通过别人的文字去“经历”自己不曾有机会经历的一切。若是自己也走过那些地方,倒也是提供另一种视角。用另一位朋友的话说是“在家里旅行”,虽然有时读着读着,会默默一次次咽下口水。
这不,詹宏志的这本《旅行与读书》,就是让人看着流口水的书。豆瓣有一位的评价是这样的:“还不如叫《旅行与美食》。”从这你大概也猜到,这位台湾文化界的名人是位地地道道的吃货,同时兼书虫和行者于一身。
为什么是旅行与读书呢?这两者本就是难以分开。作者策划的很多次旅行常常是因为读了一本书而引起的,而他在旅行时也会带着或在当地购买与旅行地相关的书。由于书的指引,常常会让他吃到普通旅行者无法企及的美食。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地区他带着《弗洛伦萨贪吃鬼指南:兼含托斯卡纳的美食周游》,这让他从当地菜场买到美味的牛肠三明治。后来经过查阅,发现其实不是牛肠,而是四个牛胃中的一个。在伊斯坦布尔,他带着这本《吃在伊斯坦布尔:探寻巷弄中的美食》,循着书的指引,他在巷子里七拐八拐找到两家卖羊头的小铺子,非亲自分辨一下到底是烤羊头还是煮羊头更好吃。在日本京都地区,他因为杨怡祥医师的《世界第一美食》而专程赶赴志摩半岛一家旅馆的附属法国餐厅。
他的旅行中也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在事先定好的巴厘岛旅行后,临近行程的日子,巴厘岛发生了恐怖袭击。在几乎所有旅客都争先恐后地逃离巴厘岛的时候,他们依然欣然前往,因此感受到一个别样的巴厘岛。在日本东北大地震之后,他惦念着那些他走过的地方,如怀念故人般。在交通重新连接上之后,他迫不及待的去再走一遭,如同回到故土。
他在设计自己的行程时,会特意加上一些体验或者学习类的项目,整个旅行更加贴地气。在巴厘岛,由旅馆人员带着参与从食材采购到午餐制作的全过程;在印度,参观高级宾馆的后厨操作间;在阿拉斯加,参加一日kayak课程,并在冰海划起独木舟。。。
全书最触动我的是“小野二郎的寿司旋律”。作者在东京时,碰巧一个朋友在几个月之前预定的“数寄屋桥次郎寿司店”的位置因为她老公出差而无法前往,因此转给了詹老。他因此有幸体会到出自传说中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寿司。一场晚宴如同一场交响乐会。这家只可容纳十人座位的寿司店是全球唯一一家店内没有厕所的米其林三星餐厅,位于东京银座地下一层,店内装潢也相对简朴。在小野二郎72岁时(2007年),这家店被米其林指南评为三星餐厅,之后连续十年蝉联。而小野二郎也成为吉尼斯纪录中年龄最大的三星餐厅主厨,今年82岁。客人在这里不能点菜,只可享受主厨套餐,即19/20贯寿司,售价大约三万日元,而寿司种类的变化取决于当日他们在最近的筑地市场采购的新鲜食材。这20贯寿司分成三个部分,犹如交响乐的几个乐章。每一贯寿司经过小野二郎一握,便是徒弟小跑般送到客人的盘中,并叮嘱立刻食用。等所有人食用完毕,才是下一贯。法国的美食家卢布松评价店内的吧台为“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读了这一章,对这位寿司之神很感兴趣,因此看了关于他的纪录片《寿司之神》,和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的《小野二郎 把父爱握进寿司里》。感叹于这样一种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态度。他从7岁时做寿司,40岁时才开了这家寿司店。每日五点离开家,十点回到家。没有想过要站在聚光灯下,只是以一种匠心打造他的寿司。每一个小处精益求精,至臻至善。而如今获得各种殊荣的他,依然说,“我的寿司还不够好,还可以更好,这个好是没有顶的”。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70岁之前每天步行两个小时去寿司店,70岁后改乘地铁,但都在前一站下车,再步行到店里。这些智慧的人们似乎反复在给我们传送这样一个讯息“好习惯+日积月累”。什么是你想要日积月累的好习惯?从始至终做一件事情,无非是热爱。做冥想时,听到这样一句“The essence of who you are is the energy of love.” 什么又是你的至爱?
最后,援引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原来次郎寿司的滋味是这样的啊,这是你读过多少次报道评论,看过多少张绝美照片,做过多少回揣摩幻想,完全都无法替代分毫的。此刻,想象遇见真想,你内心轻轻渭叹:啊,啊,啊,原来如此,原来滋味是这样的。”
京都的“鳗桶饭”和各类寿司套餐,等着我啊啊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