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生如路,这是我坚持日更的第七天。
华大基因董事长尹烨曾经说过,任何的起心动念都会影响基因表达。
《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告诉袁了凡: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没有妄念,就会被妄念束缚,最终难逃命运的流转,怎么还可能超越命运呢?
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
其实这也是从另外一种角度阐释,起心动念对我们的影响。
我身边有个比较好的女性朋友,长的很漂亮。有段时间,我突然见到她,发现她的面相发生了明显变化,有些扭曲、甚至面目狰狞起来,当然底子还是非常好的,但是这种变化对于熟悉她的我来说还是非常明显的。
后来一起玩耍几天,我就发现了问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会因为一丁点的小事都暴跳如雷,甚至亲人、朋友都不晓得为什么会生气,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气。
后来跟朋友A了解,到她目前跟谈了七年的男朋友一直在吵架,因为朋友A非常的爱干净、喜欢收纳,做事情井井有条。A的男朋友则喜欢吸烟、打游戏、不做家务等等,随着两人相处时间越久,爱情的火花散去,转化的亲情也慢慢被生活的琐碎所消耗掉。
我给过A朋友提过不同的建议:一是跟男朋友进行友好的对话沟通而不是突然的发脾气,让他知道你的想法,让他为共同的生活作出一些积极的改变;后来朋友给我反馈他男朋友说:我这辈子是不会为任何人改变的。
我当时听完,内心基本有了答案,分手呗,与一个消耗自己的人待在一起何必呢?
考虑到多年的感情,当时朋友一直没有作出选择,我告诉她那你如果还想维持这段关系,你需要作出改变,对这些事情选择视而不见,减少自己生气的频次。
尝试了一段时间还是发现彼此都不能为对方作出改变。
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两个人和平分手,也彼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
讲这个例子就是说你可能不知道的,你持续悲伤、愤怒、不满是真的会影响你的基因表达的。后来我发现我通过观察一些人的面相,我能大概猜出他们生活的状态。但是他们的情绪都是写在脸上的,且能明显的看到戾气。
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来阐释,就是物质与意识是不可分的,意识活动必然要消耗物质。
人们在焦虑、难过、痛苦、悲伤、高兴等情绪中都会消体内能量。有人说,你为什么会把高兴也放上了呢?其实主要指是过度的兴奋、过度的高兴,这里依然可以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来解释。老祖宗常说乐极生悲,凡事都有一个度,事物都有两面性,且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相互的转化,范进中举后就是因为兴奋过头而彻底疯了。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大,为还贷压力、孩子教育压力、养老压力等导致亚健康群体越来越庞大。人们的欲望不断增多、起心动念日益频繁,人们变得没有耐心、专注力下降、焦虑情绪不断蔓延,严重影响到日常的工作生活。
这些看上去很简单却无比实用的道理,早就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所阐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的我们所说的道他是可以言说的,但是同时呢,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我们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我们需要追随事情的发展变化,不断汲取新的理论与知识,不断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名可名,非常名。名字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呢,也不是一呈不变的,比如,你可以有笔名、有昵称、有真名等等。复利人生解读《道德经》时用北京在不同时期的名称不同来解释这段话。
但是我个人觉得,此处老子应该是指既然描述事物本质的道都可以言说,那么没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有不同的感受,所以自然会有不同的命名。
常无欲,以观其妙。就是不感情用事,不掺加过多个人的情感,客观的观察事物,才能明白事物的本质跟规律。
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带有感情,主观的观察事物,只能看到其中的边际。
上述就是教会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需要客观理智探求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到别人让你看到的表象。
比如,周岭在《认知觉醒》中说,很多牛人花在娱乐休闲上的时间非常少,李笑来非常喜欢看电影,对此,周岭认为,李笑来在看电影的时候更多是的通过关联,不断的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而不是单纯看视觉表达跟故事情节。所以同样的看电影,没个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只能看到表象,而有的人却能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也是认知差异导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