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书虫,我有6个读书怪癖!
1、我偏爱“死人书”
“死人书”,即作者已死的著作。我一直相信时间是最优秀的荐书大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著作拥有较高的精神值,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些漏网之鱼。不过,相比阅读当下的出版物,阅读死人书,获益将更多。
通过阅读死人书,我习得不少主流观念之外的优质观念。它们使我偏离主流,走自己的路。比如,在尊钱时代里,我把钱放第二位,这使我少了一些狼性和野心。在找工作时,最看重的是企业文化是否人性化,月薪是次要的,这导致我两年只工作了九个月。
2、喜欢感受,不喜欢记
这点是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小时候,喜欢品读古诗,不喜欢死记,喜欢感受。读一句诗,品味它的韵律,脑海里浮现画面,心里也会萌生各类感觉。之后读散文,读小说,读哲学,读心理学,有所感受的同时喜欢思考,仍旧不喜欢记。
3、海子诗集和现代汉语词典不离身
我读书的顺序:文学,心理学,哲学 。按本数算,文学读的最多,哲学读的最少。市面上的外国经典名著,几乎都看过。诗人以外的国内作家,偏爱鲁迅和沈从文。莫言获奖那年,图书馆新进一套他的作品,啃光。站在语言魅力的角度,沈从文的作品更美。站在思想内容的角度,鲁迅的作品更深,一把尖锐的手术刀。国内诗人,只尊海子!
现在因为找工作,东奔西跑,书暂时很少看,只有两本书从来没有离过身,海子诗集和现代汉语词典。偶尔品品诗歌和汉语的美,静心,不至于在纷繁的城市里迷失自己。
4、读心理学
心理学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原著,几乎读过。我之所以这么强调“原著”,是因为它比二手著作、三手著作更能激发自己的思考。读心理学有什么好处?它,既幸福自己,也幸福他人,也是了解人性的一种途径。
5、读西方哲学著作
这点最要命。它使我特爱思考,反感通俗读物。喜欢哪个哲学家,便读哪个哲学家的译作。理解力渐渐深刻,能把《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当经典小说读,越读越扎心,最后放弃了。读它和读鲁迅时的感受太像了,联想到现实便扎心。
有人说,读哲学会疯。其实吧,那不是疯,而是哲学使人不愿跟风。它使人爱上思考,有自己独立的视角。不过,读哲学容易把人读呆,满脑子的哲学概念和体系,这样就把哲学读死了。我庆幸自己记忆力不好,读完之后,那些概念体系什么的,基本忘光,不愿意刻意去牢记“那些石头”,把关键的“问题”记住了。后来,把那些问题也忘记了。最后,我等于“白读”了,除了收获“思”,一无所获。
哦,对了,还收获了一双近视眼。毕业之前,是个手机盲,除了打电话,它便是个闹钟和跑步时的音乐播放器。这双眼,一半是因为看书看近视的,也怪自己,太“贪书”,遇到一本好书,舍不得放;后来时常对着电脑写作也是原因之一。
另外,读哲学是提升理解力最佳的方法。当你审读过不少哲学原著之后,再去读文学作品,它的深意便成了浅意,那时候,你更偏爱它的语言魅力和表现形式,而它承载的思想内容毫无新意 。
你读任何 一句名言,都会萌生自己的想法。你看任何一件热点新闻,都会立刻“朝上追溯,朝深挖掘”。追溯什么?统领某类现象的某个本质!挖掘什么?现象里蕴含的人性。你会把热点时事当写实小说阅读深究。它们比小说真实,它们本身就是真实。当然,造谣新闻除外!
6、喜欢扔书
以前,网上购物花费最多的便是买书。拿到手,找个僻静的地方,读。读完,找个垃圾桶,扔。有些书,挺有味,多读了几遍才会扔。除了海子诗集和现代汉语词典,几乎扔光,没有藏书的习惯。
读这些书有用吗?有用,也无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