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致橙子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会有的”。忙碌有时只是给自己不为找的借口。开学如农忙,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每天一到下班,总想给自己不遛娃找一个理由。不遛觉得内心愧疚,小娃一整天在家里,何不理利用下班时间陪伴她走进大自然呢?为了避免生发类似矛盾的心理,于是决定下班后2个小时是陪伴小娃去公园跑步。
邀上同事家的小姐姐,漫步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两个小伙伴手舞足蹈地往空地小跑,一会学马驰骋,一会学小毛驴拖车,日常学到各种搞怪的动作,在这可以释放的时刻全部都想尝试扮演一遍。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快乐也很简单。
爽气清,秋意起,人行道的路灯的照耀下,两个小伙伴拉长的身影,成为傍晚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草丛旁边拾起两根树枝,边散步边寻找路边的小虫和小蜈蚣,时不时两个小朋友还学青蛙和蟋蟀的叫声。奶声奶气的模样是童年里最可爱的一幕。总想扬起手机把这一幕幕可爱的瞬间记录,这样静美的 时刻就如天空闪过的流星,可遇不可求。
与芯荣姐姐散步自然界的一切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美好且都能与之为友。在地上爬行涌动的虫子,对孩子来说,它们是可爱的,迫不及待的想伸手去抚摸,孩子的认知对自然界动植物没有敌意。但总因为成年人的思维限制孩子们的探索,把我们对虫子的恐惧感传递给孩子,并惯之以“虫子在地上爬行很脏,会咬人......"系列的观念强加附于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如果没有能被允许有探索的机会,他们的对虫子的认知就”成功“传承父母的认知:虫子成了不美好的代名词。诸如此类的例子不仅限于虫子,还有老鼠,蟑螂.... 因为大人觉得不美好,孩子一开始就被输入有关它们身上种种令人不愉快的缺点,从而孩子还未能了解它们,就养成避而远之的现象。
孩子与大自然是可以融为一体,只要我们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陪伴孩子积极去探索。孩子从小能培养热爱大自然万物,在他们的成长里定能成为一个温暖又情怀的人。小时候,我爸特别喜欢看“动物世界”的栏目,每次总会带着我们一起观看,边看边普及很多自然界的生物的知识。在普及过程会渗透一些做人的道理,诸如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之类的人生哲理。虽然那时候的我们只一知半解,但走入社会工作岗位时,每当面对困境这种人生的哲理又成为支撑自我克服困难的力量。得益于此,在陪伴小娃成长的过程中,会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创造孩子亲近自然的机会。每次户外活动,孩子的所见所闻并不是就此而过。回来后针对孩子见到的事物,目光所至能见到的事物,我峨我们会在百度搜索相关的视频给小娃观看,边看边让小娃尝试回忆她在室外见过它们的模样和心情。如此一来,孩子在室内不仅可以学习,而且在加深人认知的过程中提高小娃的表达能力。小娃的词汇量日渐丰富,受益于此项学习的影响比较大。娃爸最近对小娃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进步,万分惊喜。在日常与小娃的交流中,娃爸对娃的问题,是有问必答。每次外出,手机的识别花草功能充分利用,给小娃科普了很多植物知识,每次外出小娃都能带回几朵小花,推门就飞奔过来要送给妈妈,而且能准备说出花朵的名称和简单的介绍。
不管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还是与同伴而行,都是有利孩子的成长。散步的途中有本地人自己制作的手工奶茶,小朋友们跑累说要喝水,于是给孩子们点一杯火龙果汁和一杯葡萄汁。姐姐边喝奶茶边和小娃聊天。可是小娃却一句话把天给聊死了。小娃对姐姐说:“吃东西,请不要说话。” 气氛尴尬,姐姐被小娃的突如其来的话愣住,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搭话。
路旁的手工柠檬水小娃在家吃饭和睡觉,原则上是:“食不言,寝不语”。小娃慢慢也适应这样的模式,也能慢慢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只是没想到小娃能迁移运用到别的语境。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样简单的话语是蕴藏着大大的学问,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提高我们父母的洞察力,从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习。让孩子在与人与自然界的交往中,学未知之识,用已学之识。学以致用,三人行则比我师。
愿将来小娃成长后,在回望儿时的生活,能从我的记录中重新童年美好的回忆。愿我们用心陪伴小娃的每个日子,都是你成长的一笔财富。用我们朝夕相处的温暖,赋能你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