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21143/92e9f59843687fb0.jpg)
内篇之五《德充符》
《德充符》共分六章,主旨是要强调人的形体外貌并不重要,内在更值得关注,人唯有凭借内在的德才能悟道。
初看此篇,庄子似乎只想用寓言故事来告诫我们,不要只看重形体外貌,一个人内在的德行健全比外表的肢体健全要重要的多。反复再看,仔细琢磨一下各章里人物的对话,我终于发现本篇“隐藏”着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庄子在本篇揭示了“道德”的内涵,而且与孔子主张的那个“道德”是完全不同的。
在第一章里,常季和孔子聊起了鲁国的兀(wù,断足)者王骀(tái),常季十分不理解,为何那么多人自愿跟随这个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的断足之人学习呢?孔子却说:我也想跟他学,还想引导天下人都跟他学。常季更加惊奇,向孔子了解这个断足之人有何过人之处。孔子说,王骀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王骀处于一种无所依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物变迁的影响,顺应外物变化而执守事物的本源。在孔子这句话里,“宗”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是本源、根本的意思。那么,王骀执守的这个“宗”是什么呢?孔子没说。常季听完继续问孔子:按照您的说法,王骀是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他是用智慧观照个人的内心,再将个人心与众人心相通。但是这样就能吸引大家跟随他吗?孔子进一步解释,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人不在流水上照自己的影子,只在静止的水面照,只有静止的东西才能映照他物的静止。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个人心与众人心相通而又不求名利,大家怎么会不跟随他呢?孔子在回答中把“常心”比作“止水”,这两个词虽然不难理解,但是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我暂时留下疑问,继续看第二章。
在第二章里,申徒嘉和郑子产同做伯昏无人的弟子。郑子产嫌弃申徒嘉是一个断腿的人,就要求申徒嘉不要和自己在学堂里同进同出,申徒嘉没搭理他。郑子产说:你瞧瞧自己的德行(断腿),该好好反省一下。申徒嘉回应:知不可奈何(指自己断腿),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知道事情的无可奈何而安心顺命的,只有有德之人能做到。我做了十九年的学生,老师从未嫌弃我,我们本来是一同学习德行的,而你却因为外貌而看不起我,这是要闹哪样?郑子产一听恍然大悟,立即道歉。在此章有一个“关键句”,就是“安之若命的人是有德之人”。继续看第三章。
在第三章里,遭受刖足的叔山无趾去拜见孔子,孔子因为他曾经犯罪而不待见他。叔山无趾说: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天地承载孕育万物,我把先生当作天地,哪里知道你会这样啊!孔子立即醒悟到自己的浅陋,想请叔山无趾进屋谈,可是人家却走了。后来叔山无趾认为孔子为名所累,远远达不到一个“至人”的境界。此章又有两个“关键句”,一个是“孔子不为天地”,二是“孔子不是至人”。继续看第四章。
在第四章里,孔子告诉鲁哀公,相貌丑陋的哀骀它是个具有“才全”和“德不形”的人。鲁哀公请孔子进一步解释。孔子说,所谓“才全”,就是不但能适应外物变化,而且能与时推移;所谓“德不形”,就是可以做到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内心保持极度静止状态而不被外物所激荡。孔子接着又说,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德是最纯美的修养,具有德不形的人,万物自然依附而不肯离开。在此章的关键句是“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到此为止,我把上面出现的疑问和关键句整理如下:
①守其宗;
②常心、止水;
③安之若命是德;
④孔子不为天地;
⑤孔子不是至人;
⑥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现在答案将呼之欲出。
首先,①守其宗,根据庄子的思想,我认为值得去执守的、而又不会令人迷失的,那只有一个,就是“道”!道,是万物生息不止的自由而纯粹的状态。道,就是生万物、育万物的宗。
其次,②、③、⑥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物,那就是庄子说的“德”!德,是万物内在的、安定纯美的境界。
最后,来看④和⑤。孔子历来被称为“孔圣人”,而“真至圣贤”是老庄道家的特有称谓。按照《黄帝内经》之说,至人的境界是高于圣人的,至人去世离俗,圣人却入世修行。因此,庄子和孔子各自对“道德”的解释,也是完全不同的。庄子站在宇宙万物的角度,而孔子则是站在人的角度,一个说的是天道,一个说的是人道。
现在回头看我放在前面的题图。左边的两个是“道”字,右边的两个是“德”字。甲骨文的“道”字,看上去是一个人停在了十字路口,它说明要谨慎选择前进方向;“德”字是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眼睛看着正前方,说明目标要明确。小篆的“道”字,左边是走、右边是首,说明走路要靠思想(首)的引领;而“德”字是眼睛(目)和心都朝正前方,说明眼、心和目标相一致。从造字看“道德”的含义,道德就是一个关于思想和行为的标准,这个内涵与孔子的基本相符。
庄子说“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有人问有这么高深玄妙吗?如果你进过寺庙,就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你的内心是否立即平静下来并且毫无杂念?
若是,何所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