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缠—番外篇
温州炒房团和房地产泡沫和温州金融危机暴发:一个没有被大量暴光的中

温州炒房团和房地产泡沫和温州金融危机暴发:一个没有被大量暴光的中

作者: 里里溪主笔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06:16 被阅读359次

坐标温州,时任国务员总理亲自出马,化解2011年温州区域性金融危机!

这场温州炒房团和中国房地产泡沫强关联,民营企业家发现实体经济不好做,参与温州炒房团大军,参与温州民间钱生钱的虚拟经济!炒房炒钱,房地产泡沫有一点虚脱,才一点,他们民间借贷就崩溃了:暴力讨债仍然收不回卷入房产泡沫中的钱,实体企业批量倒闭,企业家群体性跑路,自杀……!

2011年温州经济危机引发的产业停工潮,一度使得当地企业整体开工率不足六成,机器停转折旧和大批岗位裁员令得企业管理方压力巨大。而上述企业家直言,进入下半年以来,温州制造业的开工率又出现了相似的情况,利润一般都只有1%~3%,很多企业不生产还好,越生产越亏。“当地某龙头企业两年前就想申请破产了,但考虑到其在行业上的影响,地方政府不同意,最终双方权衡了龙头企业的面子和工人的权益,最终苦苦支撑至今。”

房地产“快钱逻辑”在温州实业界异常盛行,成就了温州奇迹的同时,弊端也十分突出,一度被疯炒至每月五分利的民间借贷就是其中重要的诱因。

周德文强调,借贷与地产投资休戚相关,企业若长期进行民间借贷必死无疑,因为民间借贷都是高利的,利息至少比银行高4倍。而如今温州那么多的融资产业失去了房地产利润的支撑,不仅无法向企业补利润,反而还要资金抽血,可谓双重打击。

“如今很多温州企业不得不选择把房产板块卖掉,并大幅削减贷款比例,从原来是五千万压到几百万,回归到企业用存余资金做实业,不再一味追求大规模了。”周德文坦言。(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

温州,这个曾经的炒房团始发地,这一次陷在了房地产的泥潭中。全国房价的连续下滑,如同多米诺骨牌,正向温州的实体经济领域迅速蔓延。

今年来尤其是6月以来,已曝出数起温州行业龙头企业资金链断裂或“跑路”的消息。与2011年那一波民企危情集中在担保公司等平台不同,此次涉事企业几乎都曾较深入地投资房地产。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赴温州进行数周调查后,力图以“温州实体经济调查报告”系列,还原当地实体经济个案危机背后的真相。

温州是全国的资本风向标。从资本的流向可以洞悉一个时代的全部秘密,资本为何会抽离实业?这在这一区域最先呈现出来,或可供全国范围反思。是为第一篇。

温州几乎震动全国的第一波危情,源于民间借贷引发的企业资金链断裂。2011年4月有预兆,清明节后,首先是乐清的电缆制造企业三旗集团濒临破产,接着龙湾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运营者黄鹤携家人“出走”停业,继而温州餐饮连锁品牌波特曼、港尚记的老板严勤为夫妇“消失”歇业。

当时,《21世纪经济报道》对此做了集中报道,发现这一波出事的企业多涉足过担保、投资咨询等民间借贷业务。

而今年以来,温州出问题企业中的不少,则是倒在房地产投资上。

今年来尤其是6月以来,就曝出数起温州行业龙头企业资金链断裂或“跑路”的消息。其中影响较大一例是,温州女企业家、腾旭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云旭因资金链原因铤而走险,涉嫌骗取国家出口退税2000多万元被立案调查。

这位当地人大代表为何铤而走险?知情人士透露,是因为企业资金链抽紧的因素。徐云旭曾介入地处温州龙湾的绿城“海棠湾”地产项目,合作商是绿城房地产集团联合的项目公司,腾旭服饰持股比例占30%。

“由于这一项目销售情况不如预期,再加上以外贸为主的腾旭服饰自身主业生意也难做,总体利润大幅削减。”知情人士分析,绿城海棠湾项目启动销售之际,恰逢温州房价陆续下跌。徐云旭在5月“失联”。

房地产投资,成了压垮腾旭服饰资金链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地甚至有人列出一个问题企业的“名录”,包括餐饮、服装、房地产等领域共有13家知名企业。

“(这些企业)或多或少都有房地产领域的投资。” 当地一名参与这类问题企业处置的工作组人士总结,此前房价只在温州连续下行,但今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普降,(问题企业)才会在这个时间段比较集中出现

这并非是一波一旦一夕间的危情。(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温州实地调查发现,在这一波民企危情中出事的企业,几乎都曾较深入地投资房地产。而随着全国的房价开始普降趋势,多家企业最终顶不住越抽越紧的资金链。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中城建设集团。这家目前已经通过法院启动司法重整的企业,在2011年温州民企第一波危情时,就曾陷入资金链尴尬,曾在政府的帮助下得以缓解。“这其实是前一波‘跑路’事件的蔓延。” 一名股份制银行负责不良贷款处置的部门负责人说,虽然地方政府主要官员在多个公开场合以“正能量”提振区域经济复苏,但效果尚待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从核心渠道获得一组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温州金融案件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9月开始急剧上升。原来每年民间借贷标的额也就10亿元左右,而到2011年9月至12月,一个季度多的案件标的额就达到了40多个亿。2012年,金融案件标的额近400个亿,到2013年达到了520个亿左右。

涌入司法口处置的案件,一直处于飙升状态,且即便民间债务开始回落,而银行债务案件则依然处于升势。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与信用证相关的案件高发。过去,信用证案件非常少,一年也就一两起,属于偶发性案件。”当地一位法官在公开场合说,2012年,信用证案件集中爆发,达到了262件,标的额达到40多个亿。这与我国整体金融政策调整有关系。

“当前信用证融资中往往存在贸易背景虚假现象,可能成为刑事追诉对象。”前述法官总结说,目前,刑事审查和民事审查尺度上存在较大争议,“我们倾向认为,是否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法院不宜主动审查,这一点是银行开具信用证时应当审查的内容。”

支柱产业极度倚重房地产,早已是温州经济模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温州市市长陈金彪就曾对外坦言,如今不良贷款高主要就是和宏观政策以及温州企业家理念有关,企业转型升级缓慢,在盈利较差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家急功近利,希望投资回报更快,就可能去炒房、炒煤,甚至是炒钱,因此造成资金链出现问题。

而已经在这一问题上遭遇两轮经济危机的温州实业家们,为何仍会在今年的新危机来临之时来不及逃脱呢?

“所谓第一轮、第二轮危机的概念根本不成立,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以来,温州至今都没走出危机。”周德文表示。“彼时政府出台的4万亿等一系列政策只是给温州打了一剂强心针,短期表面的复苏后,深层的问题一直未能痊愈。”

相较于2011年的温州中小企业倒闭潮,此轮的温州实体危机似乎来势更为凶猛,当地各行业商会的负责人都直言如今状况“艰难异常”。温州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一轮是中小企业为主,这次出问题则是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大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稍强,熬过了第一波的金融危机,但在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就坚持不下去了,倒闭潮在知名大型企业中不断蔓延开来。据传温州13家龙头企业即将倒闭,今年下半年就将见分晓。”(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秋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书记周小川刚接获温州求援报告,直接致电人行温州支行,商讨如何施救。美国次贷和欧债危机演变扩散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央行行长敏锐意识到温州几十家企业主跑路之后风险蔓延的破坏力,并提出两种对策:一种是紧急救助,大事化小,将金融风波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种是不给钱,给政策,辅助温州自救,这样做温州有硬着陆的风险。

很快,央行确定600亿有条件救助温州,并与浙江省政府沟通,600亿再贷款期限一年,必须归还,省财政为温州快速处置金融风波进行担保。

相比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1998年临危受命处置的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案,浙江省面临的情况是企业家群体跑路,并没有出现金融机构的挤兑,而广东省当时面临1000亿人民币支付的硬缺口,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广国投的资产负债率168%,资不抵债147亿元,境外投资者让广东省政府兜底的舆论压力也很大。审视了广国投和粤海的财务状况后,王岐山果断决定前者破产、后者重组,一年后为快速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兑付危机向中央借款380亿,紧接着央行增拨70亿的再贷款额度,紧急调集全省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2000多人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关闭了2000多家城信社、信托公司分支机构和农金会。原本计划9年时间偿还的借款,得益外贸出口复苏,一年后税收增加700亿,很快就提前归还完毕。

但央行救助温州的方案曝光后,舆论哗然,浙江银监局激烈反对,认为应该让高负债盲目扩张的民营企业倒闭,实现自然淘汰,接着各大主流财经媒体充斥能否用大量公共资源救助私人老板的质疑声音,浙江省政府选择了沉默与放弃,即便10月初温家宝总理带领众多财经高官亲临温州现场允诺实施民间金融改革,温州的流动性迅速消失,已错过救助最佳时机,去杠杆变成现实,到目前为止超过万家企业大面积洗牌,银行业基本确认的损失总额高达1600亿。(来源香港商报《温州真相:一场损失1600亿元的“小型金融危机” 》.

2011年4月到2011年9月期间,一批涉足民间借贷的中小企业和担保公司的扎堆倒闭,企业老板因不能偿债而潜逃或自杀,企业关门,员工失业;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激增,2011年1月至8月期间,案件数同比增长25.73%,涉案金额50多亿元,同比增长71%;大量民间借贷放出去的债收不回来,导致信用危机,出现挤兑风潮。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总体处于无序状态,风险乱象并存。

房地产这种有可能出现巨大泡沫的产业在政策调控下已风光不再,投机性强的炒房炒地或直接玩“以钱生钱”的炒钱游戏的资金风险非常大;一般的实体企业用工成本高,水电、原材料涨价,出口减少,利润空间收窄,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亏损,经营、生存困难,民间借贷的高利息让它们不堪重负而倒闭关门,连锁效应造成互联互保的相关企业和相关的担保公司倒闭,投入实体经济的借贷资金也有不小的风险;非法集资、金融传销的资金风险完全失控,一些放贷者资金难以收回甚至血本无归。民间借贷的不良贷款余额呈现加速累积之势,据里昂证券的民间借贷调研报告,温州的民间未偿贷款总量可能已经高达8000亿元到10000亿元,且预计年内有10%-15%的未偿贷款将变成坏账。由于银行信贷资金以曲线方式流向了民间借贷市场,也将导致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扩散。(来源百度百科词条《温州民间借贷危机》)

房地产替代传统实业导致温州经济空心化。

在经历了中国蓬勃兴起的商品经济的改革与去短缺化经济兴起的持续、快速、活跃的发展阶段,到民间借贷虚拟化与国际化相互依存的新型金融过程的历史演变,温州民间借贷已从最初的传统的实体经济领域进军到靠高度投机与炒作可以带来超高利润的房地产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社会商品短缺,温州民营企业从事传统制造业生产经营,一般都有较高的收益率,足以支撑民间借贷利率。然而随着近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温州经济走到了产业升级的关口,而不少企业选择了外迁,带走了大批资本。在温州传统加工企业陷入低迷时,温州商人找到了一个赚钱的替代品,这便是房地产。这期间,当1998年全国取消福利房,推行商品房制度,敏锐的商业嗅觉让温州人发现了一次投机的机会,于是温州炒房团名声鹊起。据统计,从2000年开始,温州人便开始在上海、杭州、苏州、厦门、北京、宁波、金华等地置业。温州的房地产开发规模相当于江西一个省的总量,而温州市区的人口不过100万多一点。炒透本地楼市后,温州人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

由此可见,此次民间借贷危机只是当前温州经济运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温州经济真正的病灶在于大批企业主偏离此前的实体经济,以至于空心化日益严重。大批企业逐渐放弃实业,转向投资房地产以及虚拟经济,从而埋下了危机的伏笔。(来源百度百科词条《温州民间借贷危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温州炒房团和房地产泡沫和温州金融危机暴发:一个没有被大量暴光的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gt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