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本期的边塞诗较多,边塞诗是盛唐诗坛独具特色和价值的一颗明珠,凝结着整个时代的宏伟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盛唐诗人们以温厚而强烈的理性精神张扬着一种慷慨不平之气,张扬着对真善美的挚爱和追求,表现出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力量。凡此种种,恰恰折射出盛唐宏伟的气魄、高昂的时代精神。
《碛中作》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心情亦复类似,既乡思缱绻又开阔豪迈,不假雕琢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碛是不生草木的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托克逊库米什附近。碛中作就是在大沙漠中作诗。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去边塞,第一次见到玉门关以西浩瀚辽阔的大沙漠,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沙漠中行进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全诗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尤其是末句境界阔大,历来为人称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走马”指骑马疾走,凸显了行进路程的紧张。“西来”则是说明诗人离开长安奔赴安西,点明了行进的方向。“欲到天”三字奇绝,塞外一片空旷,茫茫沙漠漫延向远方,一眼看不到尽头,仿佛到了天边。首句从空间角度落笔,既写出了目的地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边塞辽阔高远,天地相接的壮丽景观,气象壮阔。次句则从时间角度落笔,描写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明月每月一圆,“两回圆”就是说诗人离开长安远赴安西已经两个月了。月圆人不圆,诗人两个月里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对行军途中艰辛劳顿的体会,对此行前程的期待与担忧尽蕴藏其中,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因而那股苍凉悲壮之意韵便显得愈发浓烈。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诗人自设疑问今夜住宿何处,将视线转向碛中之景,明月皎皎,无边无际的大漠荒无人烟,似答非答,读之料来只能在沙漠宿营。这句形容的景色与“野云万里无城郭”类似,但感情色彩迥然不同。本诗景色虽然苍凉,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诗人将夜间住宿的困难轻描淡写地带过,放眼“万里”,自有一种勇往无前的豪迈。军旅生活的艰苦,边塞荒凉的风光,正显示出诗人为国征战不避艰险、勇住直前的胸怀,令人仰之弥高。末句“平沙万里绝人烟”和昨日所读“平沙莽莽黄入天”可以参看,同样是岑参,同样是漫漫黄沙,同样是气概豪迈,用笔却犯而不犯,独出机杼。
《唐诗笺注》评价《碛中作》时候指出:“首句奇绝。路途之远,行旅之艰,‘欲到天’三字尽之。‘辞家’句申上意,‘今夜’二句又转一层。前路茫茫,人烟迹绝,并不知托宿何在,连通首更觉惘然矣”。其实不尽然,诗人面对旅途艰辛反而生发出激昂的豪情,因而读来别有一种对立的和谐美,可谓翻新出奇。而其结尾浑厚,境界阔大,奇伟壮丽,风骨浑劲,杜甫评价其“篇终接浑茫”,极是精当。
网友评论